文︱邓飞

卫生署日前公布,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为建立“药械监管中心”提出建议和步骤,以及研究加强药械与技术的监管和审批制度。笔者乐见政府发挥本地医疗优势,落实施政报告提及的六大步骤,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施政报告》提及,政府会建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药械)注册机构,即可以不参考其他药物监管机构注册许可,而直接根据临床数据在本港审批药物,同时也开启审批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借此加快新药械临床应用以提升医疗水平,带动建设药械研发和临床测试的产业发展。有见及此,过去半年以来,政府一直全方位出击,取得丰硕成果,当中包括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调会议”,以及简化新药审批机制。

的确,香港具备发展医疗创新枢纽的优质土壤,例如,拥有全球排名前五十的大学医学院,世界级医疗技术和国际认可的检验测试。而最重要的是,有赖祖国作为香港的坚实后盾,去年8月国务院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提出香港与深圳一区两园协同发展生命科学创新,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换言之,香港不单只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门户,也是国外企业走进大湾区市场的关键跳板,令人深受鼓舞。

“苏州过后无艇搭”,尽管香港优势依旧存在,但邻近地区正加紧步伐推动医疗产业发展。以海南为例,该省除了扩大药物及药械引入范围至“已经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批准上市”,还成功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取代部分或全部在内地的临床试验,以准许国外注册药物到内地上市。香港需要定期检视和汲取各地做法的经验,以维持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优化审批制度,将最新的前沿医疗技术落户香港以至整个大湾区,笔者认为政府亦要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当中发展医疗旅游更加是不可或缺。香港拥有庞大的医疗健康服务和产品市场,单是2021至2022年度,本地私人及公共医疗卫生总开支约为1999亿港元,折合257亿美元。然而,对比近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增长,可谓小巫见大巫,据估计,目前的市场规模已达上千亿美元,未来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由10.7%至32.9%不等,视乎人口老化速度、流行疾病的严重性等等。若香港能把握机遇,吸引持有医疗保险的病人,利用医疗签证,使用私家医院的相关服务,或许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遗憾的是,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旅游市场,政府未有清晰的行动纲领推动有关产业发展,医卫局副局长李夏茵医生日前重申,医护人手应优先服务香港市民。种种迹象显示,政府担心过度推行医疗旅游或会影响现有的公营服务,引来民意反弹。其实,政府只需要在申请医疗签证期间,要求入境者提供已经支付私家医院服务订金的收据,就能大大减少问题发生,无须因噎废食,自断后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括而言,特区政府致力发展国际医疗创新枢纽,绝对是方向正确,惟部分政策仍须优化和加大力度推行,以提升整体发展进度及效益。笔者相信,随着河套合作区深化两地合作,特区政府持续落实建立“第一层审批”的路线图,香港必定能将更多优秀的医疗研究成果带入内地或走出国际,未来大有可为。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