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在菏泽,黄承友四十余年坚持学雷锋的故事,就像天上的繁星,数不清也道不完。

少年时,他就开始到生产队义务劳动,帮助村里的老人;当兵服役,他处处为战友和百姓做好事;1978年到地方工作至今,他坚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用一生践行雷锋精神。

“退休后,我依旧没闲着,就想为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日前,年近古稀的黄承友告诉记者。他家里挂满了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疾恶如仇的“编外警察”

“那时候满腔热血,为士兵补鞋、修东西,啥都干。”1974年,黄承友入伍后,只要有空闲,就到附近群众家,挑水、扫院子,照顾孤寡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地走访

年幼时在心里埋下学习雷锋的种子,逐渐成为他为人处事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离开部队后,黄承友来到菏泽一家工厂保卫科工作。

作为保卫科长,他却常常“不务正业”,带着保卫科的同志到农贸市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协助公安机关抓扒手、斗歹徒,成为外人眼中的异类。而这个保卫科长家的玻璃,经常是刚换好又被人砸碎。在工厂保卫科工作16年,他协助公安机关义务抓获众多不法分子,挽回群众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对这位“编外警察”,当地群众交口称赞。1994年,当地公安部门报请上级批准,将“当过兵”的他正式调入警界,并破格提拔为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副局长。

爱管闲事的“人民卫士”

2003年抗击“非典”时,黄承友临危受命担任菏泽火车站检查站指挥长,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连续72天没回过家。两个多月下来,他脸上曝起一片片青皮,嗓子也喊哑了。“幸亏在部队时打了一个好底子。”回忆那段往事,黄承友淡然一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承友(右一)在警务室与百姓交流

当了公安局副局长,黄承友照样有管不完的“闲事”。

一天,黄承友和妻子刘雪娥外出办事。出于职业敏感,他发现拥挤的人群中,一名男孩把手伸向了路人的裤兜。黄承友立即上前,抓住了对方。带到派出所后询问得知,男孩不满14周岁,父亲病故,母亲患有重病,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后流浪街头。当晚,黄承友将小男孩领回家,一连几个晚上谈心,同时多次与学校沟通协调,让少年重返学校就读。待完成学业后,黄承友又帮他找到工作。

2012年,黄承友听说牡丹区某社区的一位居民因患有精神疾病,被家人关在一间小屋里长达6年。为了帮助这位患病居民,黄承友四处奔走协调。最终,患病居民被解开锁链送往医院治疗。

四处奔波的退伍老兵

退休后,黄承友爱管“闲事”的性格一点也没变。在大家讨论路遇车祸帮不帮、倒地老人扶不扶的时候,黄承友却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他总是用实际行动回答:“我来!”

2014年6月27日早7时许,在定陶区临商路段,一辆轿车和摩托车相撞,摩托车驾驶员范某某被撞,当场休克。路过此地的黄承友拨打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达后,更是把伤者送到医院救治,一直照料到伤者家人到来才离开。

2015年3月12日19时许,一老人在城区被机动车撞倒在地,途经此地的黄承友将被撞伤的老人扶到自己的车上送往医院救治。直到老人的家人赶到医院,他才悄悄地离开医院。

2017年5月31日18时许,一小学生放学回家时被车撞伤后昏迷,肇事者驾车逃逸。黄承友得知此事后,带领受害少年的家人,经过多日走访调查,终于协助公安部门找到肇事逃逸者。

求助车祸伤者、送迷路老人回家,黄承友嘴里的小事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做了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受锦旗

“闲事”管了一辈子,好事做了一辈子。“除非我走不动了,只要还能活一天,就会继续做好事,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黄承友坚定地说。

菏泽日报记者 张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