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桥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湖北首个食品类中国名牌,占有湖北大米品牌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标准化种植面积55万亩,辐射带动农户20万户以上,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品牌力量。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两级法院坚持能动履职,全力搭建地理标志与区域品牌保护联动机制,为“国宝桥米”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筑牢司法保障,以司法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地区特色法治化营商环境。

坚持问题共研,聚智聚力找准保护方向。2023年6月,荆门法院以京山法院为依托,联合京山市政府组织召开“象山法语”地理标志和区域品牌保护专题研讨会。来自知识产权领域学术、司法和产业界30余名代表围绕地理标志保护疑难问题开展研讨,针对性提出了“明确企业、行政和司法具体职责”“构建科学产品质量标准,严格质量管控”“加大保护力度,遏制地理标志侵权行为”以及“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产品附加值”等建议。同时,在京山挂牌成立“湖北省商标品牌与地理标志研究院荆门研究中心”,将专家智库、地理标志行政主管机关、地方行业协会等联线聚面,形成调查研究、学术交流、机制建设等为一体的联动平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司法实务者、企业家就地理标志和区域品牌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随时研究解决保护过程中的各类难题。

坚持多元共治,三联并进赋能行业治理。推行“司法+企业”优化服务。大力开展“一企一法官”“青年干警宣讲团”等活动,结合涉企案件审理情况,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白皮书》,提炼涉合同纠纷二十条风险提示和企业风险防范、经营管理二十四条建议,手把手引导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探索“司法+协会”联动解纷。积极推动制定京山桥米品牌建设行动方案,指导京山桥米协会建立品牌授权动态管理机制,并以桥米协会为链接,形成与企业的常态化联系机制,从合规经营角度指导企业、农户科学经营,源头预防化解涉企纠纷,最大程度降低解纷成本。强化“司法+行政”合力保护。京山市法院结合案件办理和涉企调研,针对性制发地理标志和区域品牌保护司法建议,获得京山市政府高度重视。荆门中院能动履职,报请省法院、联合市知识产权局强化业务指导,推动制定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并形成地方标准、完善检测体系。连续三年,京山桥米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23年,京山桥米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坚持发展共谋,源头发力构建长效机制。在荆门、京山两级法院助推下,京山市政府将京山桥米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纳入京山市知识产权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地理标志保护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保护合力。2024年4月,经荆门中院指导,由京山市法院起草的全省首份《凝聚共识 汇聚合力——京山市关于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和区域品牌培育的共识意见》和《京山市地理标志和区域品牌保护合规工作指引》向社会发布,京山市政府建立了由8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等为成员单位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打造紧密配合的地理标志保护共同体。同时,荆门法院广泛开展人民法庭“四融共建”活动,建立常态化普法机制,以“宣讲+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主动介入进行指导,京山市法院下辖7家人民法庭深入地标保护乡镇开展“村湾夜话”“林下议事”等面对面普法活动40余场次,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切实增强行业主体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全力打造面向基层、面向乡村的特色法治化营商环境。(黄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