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言论流行:“我只欠父母不欠国家”,恐怕会被坏人所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你只欠父母,不欠国家”这一观点在网上引发广泛热议。

该观点认为,父母是最应感恩之人,而国家从未允许赊欠,上学、看病、买房等费用皆由父母支付,故而除父母外无需感谢他人。

对此,赞同与反对之声皆有。

首先,在法律许可范畴内,应允许人们有选择生活态度与方式的自由。尤其是对生活不如意群体,要宽容其发泄怨气与不满。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一个人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面临孩子上学、医疗、就业等诸多难题时,要求其无私奉献,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况且,现实中确实存在诸多社会不公。

所以,“只欠父母、不欠国家”这一观点有其滋生土壤,不能简单地将持此观点之人树为社会对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需看到这一观点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它将两者对立起来,甚至将自己与自己对立。

国家,广义上指拥有共同语言、文化、种族、领土、历史的社会群体,狭义上是一定范围内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传统学说认为国家有三个要素:领土、人民和权力。也就是说,国家不单指ZF和权力,还包括每个人,包括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

所以说“只欠父母、不欠国家”,某种程度上等于说只欠父母又不欠父母,逻辑不通。

或许持此观点之人认为国家仅指官员和ZF机构,而非普通百姓,但这逻辑依然行不通。出行的民航、铁路、公路交通何来?学校、医院何来?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司法机构何来?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武装力量何来?这些不都需国家管理机构来维持运行、提供服务保障吗?

若都只想享受服务保障而不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无疑国将不国,最终受国难贻害最深的还是普通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有人借此故意带节奏,那需警惕其动机,他们是在否定中国人特有的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优秀民族品质。

近代以来,若无一代又一代的默默奉献、舍己为公,何来中国今日之发展成就?不得不令人怀疑,其中极少数人是在充当西方反华势力代理人,试图摧毁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

不过,坚信“只欠父母、不欠国家”的观点不会成为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因为当今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弘扬正气、积极向上的。

多数持此观点之人或许无需苛责,但“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达天下”仍应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