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华商韬略母泽良

广东带头跑,深圳撑起半边天。

【无惧风浪,逆势增长】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提上日程、美国以《通胀削减法案》对中国电池企业施压……基于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逆全球化”趋势,正在全球贸易语境下肆虐。

重压之下,世界望向中国,中国聚焦广东

作为“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外贸进出口连续38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约两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三来一补”起步,到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广东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今暗流涌动之下,领头羊广东省再次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5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3.5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6%,远超全国平均增速6.3%。

其中,尤以深圳的增长最为迅猛。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5月,深圳进出口1.81万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出口1.16万亿元,增长37.2%;进口6525.4亿元,增长29.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值10.4%、占广东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0.5%,独占鳌头。

压力越大,动能越大;风浪越猛,涨势越猛。广东与深圳的强劲势头,无疑为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贸易注入了强心剂。

进一步来看,这份增长的背后,还藏着一件更令人惊喜的事。

在出口数据中,被称为“老三样”的手机、电脑、家用电器商品合计1422.9亿元,增长20%;而以光、电、锂为基础的“新三样”也成为了外贸增长的强劲动力,其中电动汽车出口95.8亿元,增长30.7%。

从进口数据来看,前5个月,深圳进口集成电路2668.5亿元,增长21.1%;电脑零部件734.5亿元,增长135.2%;半导体制造设备193亿元,增长250%。

不难发现,深圳进、出口两端的产品结构都在持续优化。出口产品中高技术属性、高品牌溢价的科技产品占比持续提高;而进口产品中集成电路等高精尖电子元件占比猛增,则直接反映了深圳近年来大力布局集成电路等产业链的强劲势能。

此外,在媒体的调查中,从深圳出口的液晶显示器、扫拖机器人、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等各类型产品,大多出口至欧盟、美国等发达市场,并进一步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数据显示,前5个月,深圳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6600.6亿元,增长45.8%;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5222亿元,增长48.5%。

发达市场、传统贸易伙伴市场、新兴市场三面开花。深圳进出口贸易正从“良性循环”逐步迈入“优性循环”。

整体来看,深圳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背后最根本的仍是产品力的持续攀升,而在产品力的背后,则是深圳企业整体综合实力、创新活力的快速成长。

【汇流生长,反哺遮阴】

在深圳这棵大树上,民营企业已经长成了那颗最饱满的果实。

前5个月,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1.3万亿元,增长51.7%,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71.6%,成为了深圳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绝对主力。

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反过来带动深圳向上捅破天花板,并在生长的过程中与深圳越绑越扎实。

拿本次出口增长的生力军电动汽车为例,2021年8月,比亚迪首次投资50亿元,建设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项目。隔年1月,比亚迪再次投资200亿元打造二期项目。

此后两年,在深圳政府与比亚迪等多方合力下,该工业园再次跑出“深圳速度”,2023年底,一期实现全面投产,2024年初,二期项目加快产能爬坡,并于日前达产,每天产量达750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者之一的比亚迪,已成为深圳汽车出口的坚实后盾,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便捷出海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不只是比亚迪这样的巨头,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的各类型中小型企业,也逐渐在深圳这片土地上连湖成海。

截止2023年年底,深圳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全市新设商事主体56.2万户,同比上升26.4%。其中,新设企业30.6万户,同比上升14.6%;新设个体工商户25.7万户,同比上升44.0%。

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增长,占GDP比重超四成,逐渐成为了深圳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

深圳一以贯之的创新创业氛围,让一批又一批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而这批成长起来的企业,又逐渐在新的时代浪潮中成为主角。

无论是腾讯、华为、比亚迪这些巨头,还是无数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都在此过程中逐渐融入进了深圳血脉之中,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最终,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通过反哺深圳整体的创新环境,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为外贸循环注入活水,生生不息。

也正是在此模式下,深圳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才能呈现十足的持久动力,保障深圳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创造沃土,向下扎根】

民营企业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让更多人注意到了站在它们背后不断创造沃土的深圳。

拿本次进出口贸易的逆势增长来说,深圳首先便是为贸易场景创造便利条件,例如建立出口通道畅通便捷的海空港立体物流网络,使航线覆盖全球,改善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外贸结构,为深圳外贸实现高速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硬件条件”。

在“软件方面”,深圳更是一卷再卷。

今年2月20日,深圳市商务局发布《深圳市推动外贸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工作措施》(简称“《措施》”)。

这个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议的“稳外贸24条”,最关键的就一个词和一句话:

支持,并将这些支持落在实处。

对重点产业集群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其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限额支持力度,帮助它拓展海外市场;对加工贸易企业及其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企业,在用地、用电、用工、产业政策、进出口通关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深圳的神奇之处,就是能在战局最焦灼的时刻即时甚至是超前性地进行战略部署,并以超高的执行力,迅速贯彻落实这些指令。

就拿最近的6月份来说,在进口集成电路、半导体制造设备暴涨的同时,深圳市福田区科技创新局于6月6日印发《深圳市福田区支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措施》,为相关企业发展扫清障碍。

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6月13日印发《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虚拟电厂关键设备规模化量产,支持相关企业探索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的研发与实践。

而在服务端的执行能力,也同样是深圳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

为了提升进出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深圳推行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模式,实现了深港无缝清关、船舶出口无纸化、备案单证及出口退税协同等服务功能,尽可能地让进出口贸易聚焦于贸易本身,而不是被繁琐的条件所束缚。

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用一句在深圳创业者中流传较广话来总结就是:“创业者现在需要的,深圳都想到了,创业者未来需要的,深圳也想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聚焦于创新与市场,政府聚焦于引导与服务,这样一片沃土,想不要活力四射都难。

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也是如此,深圳政府与企业间多年沉淀下来的默契,让双方在面临风浪时能更快地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上下同欲者,如何不胜?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深圳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仍有着极高的上限与想象空间。其独特的深圳模式,也在这场变局中,被更多人拆解、分析。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