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铁花、醒狮、马面裙、簪花

漆扇、扎染、剪纸、皮影、木版年画

······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旅游等项目的爆火

我国非遗也从淡忘逐步走向复兴

而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宝鸡

又怎么会在非遗这块缺席呢

走,今天就让小宝带着大家

宝鸡凤翔六营村探索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凤翔泥塑”

01

凤翔泥塑 历史背景

凤翔泥塑又被称为“泥货”

关于它的来源,目前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献公为了避免劳动力被白白杀死

将实行300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废除

秦国的奴隶主便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

凤翔泥塑诞生,在唐、明清时期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PS:凤翔古称“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种说法是:明太祖朱元璋

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

其中第六营的士兵在一个村子安营扎寨

此地便被取名为“六营村”

部分江西士兵便利用自身手工艺

将当地黏性强的“板板土”和泥

制作成泥人、泥动物、泥器物等出售

凤翔六营村和凤翔泥塑就此逐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凤翔泥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后

凤翔泥塑的规模大大缩减

由三百多户缩减到

只剩胡深、胡新明、胡永兴

韩锁存、杜银等艺人

他们为了让泥塑技艺延续

在农闲时间仍旧坚持泥塑创作与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凤翔泥塑再次受到重视,踏上新的征程

从仅剩的三户人家到如今的268户人家

从难以量产到打造成“中国泥塑第一村”

从村民的“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六营村逐步成了宝鸡重要旅游地

它早已今非昔比

但续写的故事从未改变

02

凤翔泥塑 传承价值

凤翔泥塑融入了周秦文化

汉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诸多文化

有护生、辟邪、镇宅、纳福之意

不被外界文化的浸染

纯粹、完整地保留了本土特色

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凤翔泥塑中具有代表性的

前腿立、后腿坐——坐虎

耳朵夸大、面部紧凑······

加以莲花、牡丹等纹饰

既彰显了虎的威严又不失吉祥富贵之意

这些独一无二的非遗作品

不但装饰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而且也承载了非遗传承者们

“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翔泥塑作为底层人民的艺术

它不全然是冰冷的泥塑产品

它融入了凤翔人民最平实安逸的生活

见证着匆匆过客的喜怒哀乐

蕴含着朴实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工匠精神

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是宝鸡凤翔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载体······

但它更是无数泥塑手工艺人

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人们生活追求与时代的变迁

这门传统的工艺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门艺术

珍视传统,让它在这个时代

以及未来的无数个日夜继续绽放光彩

让我们的文化传承更具活力

03

凤翔泥塑 制作工序

凤翔泥塑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制作过程却殊为不易

工艺人在采土后得砸泥、造型

等晒干变成“楔子”后

再进行制模、翻坯······

勾线、彩绘和上清漆等工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成型后要用白粉汤浇灌进行粉洗

用砂纸打磨光滑后

泥塑便要进入到了“穿衣”阶段

也是凤翔泥塑的灵魂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艺人将代表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

黑、白、红、青、黄五种正色合理搭配

使作品色彩饱和、靓丽

再结合铜钱纹、花卉纹

水波纹、牡丹花纹、鱼纹等纹样

让泥塑遵循对称平衡的法则

最后,上清漆使作品更加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流畅的线条、醒目明快的色彩

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从十二生肖的动物造型小玩具

到家庭装饰的挂片

再到彰显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的立人

······

有170多个花色品种的凤翔泥塑

不只是冰冷的非遗作品

更是当地人质朴的品格、奔放的审美

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代表性传承人及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明进中央开明书画院理事,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11岁随父母开始泥塑绘画艺术学习,从艺四十多年,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研制“摔不烂”泥塑,创立泥塑艺博园,创作经典作品数千件,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很大贡献。

泥塑代表公司:凤翔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