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过,但今年不同往年,在某省一所警官学院的面试体检现场出现了令人惊奇的现象,当考生核对分数时,那一个个数字却让人惊掉下巴:有理科670分的,有文科610分以上的……明明应该是985、211高校的强力竞争者,此刻却聚在这个操场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志愿“怪现状”

又是一年高考过,莘莘学子的收获在一年中最阳光灿烂的季节。随着分数公布、分数线划定,接踵而至的就是高考志愿填报工作。这个流程原本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今年却有了新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各大警校、军校的提前批招生体检现场,考生们报出的分数让人听得目瞪口呆:有理科670分的,还有文科610分以上的!明明这些考生从分数排名上来说,是全体考生中的佼佼者,是此时此刻应该在研究“985”“211”这类名校的招生他们怎么会来到警校、军校这种有的可能在省内只是传统“二本”的面试现场?

不过表示惊奇的仿佛只有这件事的“旁观者们”,身在其中的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长,却一副十分乐意的样子,甚至有的还在紧张自己的孩子能否被顺利录取。

这种志愿“怪现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后原因

在这个现象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少不了考生家长们的推波助澜,甚至可以说,这基本就是考生家长们的“志愿”。那考生家长为什么会有如此选择呢?

首先是传统的“安稳”就业观在作祟。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对“编制”有着深深的崇拜,不论是之前就已经很“流行”的师范类专业,还是如今的公安类志愿,其实背后都是对这个职业象征的“公务员”“编制”稳定的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无他,公安类和师范类专业都能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学到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后在应对例如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安联考时具备一定程度上的优势。这两大类的职业也符合我们传统观念中家长对“好工作”的认知,甚至我们往更深远的地方说,在婚恋市场上也是非常有优势的。

其次也与当下社会的客观状况有关。我们都是知道,最近几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如同雨后春笋,但是价值显然不像春笋那样“金贵”——各行各业的人才饱和情况越来越严重,普通的本科学历已经在就业市场大大贬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时候,家长自然会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就业问题,“警校”在他们眼里就成了既能保证工作,又能保证工作稳定的存在。

还有一部分信息差的缘故:在家长的眼中,警校是“哪哪都好”,他们看到的是比较片面的。他们一心想着警校对于以后就业的优势,但是并不了解警校在本科里的地位、不了解警校的日常安排和课程设置。

爱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带点盲目的涌入警校招生现场,难免会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响导向

而这个现象带来的连锁反应可不只是今年警校多收了几个高分学生那么简单。

我们要知道的是,高分学生往往也带有类似的名人效应,他们和家长做出的选择势必会影响一大批其他的考生开始考虑这条道路。更多的人选择这条道路,就会带来更高的分数,更激烈的竞争。

这些考生的分数从客观分析,其实原本并不属于普通的警校。这就会带来一个不匹配的问题,可以说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在学习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很有可能并不符合这批学生的要求,这种资源不均衡,日后定然会产生矛盾。

对其他本科学校来说,也是一场招生方面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面已经不仅是普通本科了,有高分考生“带头”,其实就会有很多分数处于中上位的考生也参与这场竞争,这对教育资源较好的“985”“211”“双一流”类学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招生困难,和生源被削弱的影响。

而我们再来看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其实这件事本来就应该谨慎而又谨慎,因为这需要关系到考生的前途未来和职业发展,每年都有非常多的考生本人意愿与父母意愿冲突的案例。

这么多考生涌向警校,里面很难没有只是服从父母安排到来的考生,甚至是被父母强行改变原本的志愿意向。他们会真的热爱公安类的专业学习吗?真的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吗?这是值得思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也牵涉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警察或者是教师行业,不能全部用功利的眼光只看编制,投身于这些事业的人是需要很高的信念感和能够支撑自己完成学业的兴趣的。

尤其是警校,校内平时军事化的管理和对身体素质的高要求,其实并不符合普通学子的身体情况和心理预期。

而如果学生对自己大学的专业课程和军事化管理不能够适应的话,不仅容易引起心理疾病,而且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离开”——这在另一个角度上来说,相当于原本被这群学生“占领”的有志投身公安事业的学习位置,在一到两年后又空了出来,不仅是对专业培养的资源浪费,更是一种对这个职业严肃性的不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警校就是给有志于此的学生们准备的一方天地,可以说他们是带着理想信念报考的,他们的未来应该是一代代前辈警察为国为民意志的继承。如果连警校都会被“名利”的想法入侵,那这些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要去哪里?

可以说原本当考生们一窝蜂的填报警校时,其实就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社会舆论对警校的刻板印象,比如“好就业”之类。而如果后几年等这些考生真正进入学习后,这类针对警校、针对公安专业的“差评”增加,例如说警校的作息安排十分辛苦且“不自由”、警察“不好考”之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些就是原本的事实,但却因为那部分考生的盲目选择,而被当成“缺点”由大众知晓,这又会为这些职业和相关专业带来负面的舆论,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同时大众也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进入警校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这里并不仅仅指的是相关的训练课程,而且其实警校生的毕业工作也完全不是像数十年前的大学生的“包分配”那么简单。其实他们还是要参加公安联考,在通过考试后才能拥有能够上岗的编制,并没有“毕业即就业”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有一部分警校在本科类的客观等级认定并没有那么高,这就导致如果不是决心只走公安编制这条道路的话,进入警校反而不利于未来有可能的转专业、换职业或者是向其他的学校考研深造。

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警校自有它自己的目标人群和专业性。这也并不是大部分人生十几年只是一路读书到高考的学生适合的,他们的身体素质、职业认知、信仰问题,其实很有可能与警校的要求不符合,甚至是相去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察行业需要的理想信念,肯定不是一个从进入学校开始就一心只想着有编制的稳定工作的人能轻易拥有的。如果以后大部分的警察只是为了“稳定就业”才上班工作,那守护百姓平安、坚持将案件追查到底的警察的生存空间就又要受到压缩。

试想,如果以后的孩子们对“警察”“警校”的联想不是吃苦耐劳,不是守护一方治安,反而也跟着一些世俗的观念,想到的是“方便找工作”之类,那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又怎么由这些孩子们撑起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去何从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想要给高分学生的这类举动“泼冷水”,毕竟就业情况、行业发展摆在面前。我相信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也是出于自愿,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做出的这个决定。

这是高分学子究竟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高分学子从客观上说,是我们的教育和高考制度评审出来的相对资质比较优秀的学生,从我们民族未来的角度考虑,肯定不希望他们只顾自己以后的那一方小天地的安稳与否。他们能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是更大的,可以说前端的科研事业或者是其他行业的中上层,都需要这批学生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并不陌生国家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悬浮”的,它最终是要落到科研人才的实验室里,经过他们的不断试验,才能取得进展和重大突破。

这群高素质人才如果都想着“安稳”,或者想着“赚钱”,那这些问题也只能停留在原地,这是令我们心痛的。

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上说,他们也完全可以选择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更高层次的院校,而不必因为一时着急或者是家长的有限认知,去哄抢一些在评级上是二本的警官学院。这也是对他们寒窗苦读、辛苦付出才获得如此高分的合理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填志愿相当于第二次高考,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高分考生,和以他们选择为导向的中上考生,他们的每一个选择,不仅要考虑对自己分数负责,还要考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事件思考

事件中,考生们向往的公安机关,特别是警察这一职业,是属于国家公务员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二条有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