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域有抗大之威名,南乡则地干之光辉”,此言所及,乃是北方重镇延安之抗日军政大学,而南方则有桂林之干部学校。这所南方的学府,以其卓越的教育,孕育了四千余位抗日的中坚力量,共同筑起了民族的坚强防线。

广西主席黄旭初虽然挂着干部学校校长的头衔,但实际上这所学校的创办和教学事宜,都是由教育长杨东莼全权负责,他一手操持着学校的各项事务。值得一提的是,杨东莼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他是李克农精心安排的隐蔽战线上的英勇战士。

令李宗仁始料未及的是,那所他慷慨出资创办的干部学校,竟然悄无声息地落入了我方红色特工的手中。

杨东莼,湖南醴陵人,于1900年诞生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

19岁那年,杨东莼告别了传统的私塾教育,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学之路。他恰好迈入新时代的校园,赶上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浪潮。

在这一刻,杨东莼恍然大悟,曾经那种陈腐的旧式教育简直愚昧至极。如今,新时代的学子们即便手中无枪无炮,但只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便足以令北洋那些残暴的统治者感到胆颤心惊。

五四运动的风潮过后,杨东莼由原先单纯求知的学子蜕变成为一位意志如铁的爱国者。而正是在那宁静的未名湖畔,他竟有幸与杰出的李大钊和胡适等人邂逅,共同交流思想,探讨国家大事。

杨东莼深得老师教诲,领悟了爱国的真谛,深知应以热血和生命捍卫法治的尊严,用年轻的活力和热忱去奋力争取自由的曙光。

在李大钊发起成立马克思研究会的伟大时刻,杨东莼赫然位列19位发起人之中,展现出其卓越的远见与坚定的信仰。早在风云激荡的1920年,他便开始积极投身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工作,为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1921年党的创建之后,杨东莼毅然离开了校园的舒适环境,投身于领导工人运动的伟大事业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在他看来,倘若工人们与学生们能够紧密联合、共同团结,他们将汇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即使有人如李大钊般英勇牺牲,仍有众多的革命斗士会勇往直前,继续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东莼,作为红色阵营的先驱者之一,曾在革命的道路上英勇前行。然而,1927年,蒋氏策划的“四一二”事变给整个革命力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那段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时期,由于环境的极端恶劣,杨东莼与组织的联系一度中断,暂时陷入了迷茫与孤立之中。

由于遭受敌人的逼迫,杨东莼在万般无奈下选择前往日本深造。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他创作的每一篇文章却如同思想的火种,在各地广为传播,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智慧之火。

在1932年,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位领导者,深刻领悟到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意识到亟需在教育领域进行更为有力的建设。为此,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地在各地搜寻和招揽具备才华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最终,他们成功邀请到了杨东莼先生前来广西,担任本省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一职,共同为广西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杨东莼履职后,积极招揽了一批红色阵营的同仁,邀请他们来学校执教。在这充满白色恐怖的氛围里,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弥足珍贵的阵地。

纵观全国范围,除了红军驻扎的苏区以外,唯有杨东莼所在之地能够毫无顾忌地宣传马列主义。

李宗仁对杨东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而白崇禧更是多次亲临学校,对各项事务进行细致的视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延安通过秘密渠道与杨东莼取得联系,透露了蒋氏在西安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的重要消息。在此情况下,延安急需与桂系达成共识,因此计划游说桂军的李、白两位将领。

杨东莼迅速投身于桂系高层的统战任务之中。他积极联络了众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展开游说行动,力劝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位将领,应以当前紧迫的抗日大业为首要任务,暂时搁置与蒋氏之间的恩怨纷争。经过深入的沟通与协商,李宗仁和白崇禧最终表态,他们会以抗日大局为重,暂时放下对蒋氏的杀意。

在1937年全面抗战的烽火熊熊燃起之际,杨东莼心生一计,决定离开广西,向着延安的方向进发。长久以来,他与组织分离,此刻心中满是归心似箭的渴望,希望能够重新回到组织的温暖怀抱之中。

然而,在这一历史阶段,周公英明地指导了各地八路军办事处的建立工作,旨在推动统战工作在各地的广泛深入开展,以适应当时复杂多变的局势需求。

周恩来在与国民党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达成共识后,八路军在广西设立了办事处,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并坚决维护桂军的团结与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培养基层骨干以应对抗战需求,桂系创办了广西建设干部学校,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各地培育出合格的官员人才。

黄旭初,身为桂系省主席,虽然名义上担任着校长的职务,但实际上他并未真正涉足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只是挂名而已。

因此,黄旭初迫切渴望寻找一位才能出众的教育长来协助他,于是他便向在救国会结识的挚友寻求人才推荐。好友深思熟虑后,向他引荐了杨东莼,并强调杨东莼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威望卓著,无疑是这一职位的理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