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摄影:又心

说起合肥老城区,不同于“三孝口”“四牌楼”“百花井”的响当当,有个老地名却一直“不温不火”,那便是——“县桥”。若说它消失了吧?迄今还有“县桥社区”仍在运营;若说它还存在吧?却如隐居山林的耄耋老人,少为今人所知。当然,我们可千万别小瞧了它,县桥在这座古城里可是足足矗立了1000多年!

——引子

五代:杨吴修城肇建

清代官修唐人总集《全唐文》,刊录了一篇殷文圭《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落款时间“天祐十四载岁次丁丑七月戊申朔二十六日癸酉”——天祐十四年(917)七月二十六日,庐州时属杨吴政权,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吴王。不久前,庐州刚刚完成了“罗城”建设工程,总指挥即庐州刺史兼团练使张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王杨隆演 ·

▲ 来源:资料图片

文章称:“天祐十年孟冬月,汴将贺坏与王彦章复驱甲骑四万,直抵罗城……此际坚墉渐备,浚洫已周。”又称:“及造明教桥一所,次造市桥一所,次造县桥一所……乙亥岁孟夏月,画图入觐,告厥成功。”由此即明确五代肇建县桥的事实,亦将年代划定在公元913年至915年间,距今约有111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殷文圭《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 ·

▲ 来源:《钦定全唐文》

庐州罗城是——基于隋开皇五年(585)金斗城及唐咸通十年(869)“罗郭”外城进行二次拓城的结果,亦奠定了今合肥老城区的基本规模,县桥是这场“拓城运动”的一大缩影。自罗城建成后,肥河(此指故道)穿城而过,入城和出城口分别建有水阊门,城内两岸建“挟(夹)楼”11间及桥梁若干座,县桥便为其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五代杨吴张崇修庐州外罗城情况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西水关(1965年) ·

▲ 摄影:金石声

当时,以府、州、县、市、坊等命名桥梁的情况并不稀奇。早在东汉《东观汉记》便提到成都有“市桥”,宋人续唐《吴地记》称“(吴江)桥梁十所”亦含“县桥”,近年来人们则发现了唐宋至明代的开封“州桥”遗址,等等。前文其实也提到了——庐州在肇建县桥的同时,亦建造了市桥、明教桥等,即今鼓楼桥和九狮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江“县桥” ·

▲ 来源:唐《吴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

▲ 来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两宋:合肥县治门前

以政区为名,通常与城市行政功能区有关。两宋时期,肥水入城带来了颇多河运之利,推动沿岸商业繁荣,遂将此河称作——“市河”。乾道五年(1169),诏修庐州城。翌年(1170)开工,四月完成。同时,淮南西路安抚使郭振将城池一分为二,于市河之南另筑新城“斗梁城”。正是这一事件,揭露出重要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斗梁城遗址(《镇淮角韵》) ·

▲ 作者:夏云

南宋哲学家袁燮《秘阁修撰赵君墓志铭》称:“此城既筑,而合肥县及市北居民皆隔于外……”合肥自隋开皇元年(581)以来一直是庐州唯一的附郭县,州县同城。被“隔于外”的“合肥县”,应指以合肥县衙为中心的县级行政区。加上《方舆胜览》的“肥水在合肥县南”的描述,反之则表明合肥县衙在肥水北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袁燮《秘阁修撰赵君墓志铭》 ·

▲ 来源:南宋《絜斋集》

当时城内设有“布政坊”,《新开肥河记》《庐州五县均田记》等碑均立于坊内。明代诸志称“梓潼观(江淮大戏院即其遗址)在布政坊”,便将此坊指向县桥东北——即今市府广场北一带。所谓“布政”,即施政也。而《舆地纪胜》首次记录了“惠政桥”一名,即县桥,有状元牌坊立于桥北。两个地名均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状元坊” ·

▲ 来源:南宋《舆地纪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宋合肥县桥附近街区推测图 ·

▲ 作者:又心

综合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县桥与五代宋元时期合肥县衙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或因之得名。此时的县衙具体位置在哪儿?《舆地纪胜》“千佛寺”词条下有“合肥县即其旧基”语。千佛寺在“左厢东千佛坊”,时疑以市河分左右厢(如教弩台在左厢,九狮桥在右厢),千佛坊详址失考(明代已无此坊,或并入布政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千佛寺” ·

▲ 来源:南宋《舆地纪胜》

合肥县衙,又称县治、县廨。“县厅”为其核心建筑,即设厅、正厅。淳熙十三年(1186),知县辛机在县厅北“结茅”为“草堂”。淳熙十六年(1189),知县王正邦建“问心斋”。绍熙三年(1192),知县路严卿在草堂前建瓦屋3间,亦设匾“问心斋”。此外,县治还设有“简静堂”及戟门、吏舍、库房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肥邑治廨图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明代:见证河运之变

明代以前,之所以将合肥县治择址于此,主要考虑到在当时的二重城(罗城和斗梁城)格局下便于对河北城区(宋代称“旧北城”,城垣约七里)的直接管理,如前文所述,这一区域特别是沿岸地带自五代以来,一直是——庐州城重要的漕运码头以及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市河”“市桥”即是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鼓楼桥(2006年) ·

▲ 摄影:鲍雷

进入明代,原“市河”改名“金斗河”,河运优势依然存在。清人田实发曾撰文称:“谷米之出入,竹木之栖泊,舟船径抵县桥,或至郡邑署后。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多年前,考古人员曾在县桥东约百米——合肥剧场附近发现了古码头遗址,即与这段史实形成了完美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金斗河(1965年) ·

▲ 摄影:金石声

洪武三年(1370),知县张义将府署西余阙宅改建为县署新址。此前——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令改府州县官店为通课司。后改通课司为税课司局,负责征收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及买卖田宅税契。庐州府税课司设于河北之“镇淮楼后”,县桥仍为跨河之“长虹卧波”,两者间布政坊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县桥与“税课司”(《庐州府治之图》)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然而,一切因一场事件而发生改变——正德七年(1512),知府徐钰为抵御刘七之乱,堵塞西水关,导水为外濠。即肥水“抛弃”城区段,正式改走北濠,南讫东水关。自此“变”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金斗河逐渐淤塞,船只无法进城,“百货壅滞,关外筝笛浦涸为菜塍”,继而导致城东南低洼处连年遭遇洪涝肆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明代肥水改道示意图 ·

▲ 制图:又心

县桥作为曾经码头聚集区的重要枢纽,更是全程见证了这一巨变。从地图(见上《庐州府治之图》)来看,此时已形成街道(五代建桥时或已存在)连接县桥两端——西起北门大街,先向东复折南,南抵后大街。县桥北首建有五星寺和南岳庙,皆始建于宋。弘治及嘉靖间,知府马金、张瀚等相继将县桥在内的城区诸桥修缮一新,并沿用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杨廉《重修三桥碑记》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清代旧志曾记述一则发生在明末的故事。崇祯十五年(1642)张献忠起义军攻陷庐州后,有一妇人(佚名)避难至县桥,不料遇到一名骑马贼兵,因害怕赶忙投入身旁的金斗河中。贼兵下马准备挟持她,妇人披发狼狈不堪,见状即大骂不止。贼兵恼怒以箭射之,妇人身中数矢而死,后被称为“节妇”或“烈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节妇某氏传 ·

▲ 来源:雍正《合肥县志》

清代以来:渐成文化地标

清初,面对城区“河废”,历任知府曾数度尝试修河,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复旧如初,“未几复塞如故”。同时,前文提到的街道,正式得到了官方命名——“县桥大街”,亦称“县大街”,北起清华庵(原北门大街至清华庵段称“教场巷”),过金水桥、县桥,南讫后大街,街东9巷,街西2巷,即今阜阳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清代庐州府城县桥大街地名考证一览表 ·

▲ 作者:又心

在清代画家夏云的笔下,县桥立于镇淮楼西,为一3孔石拱桥。不知从何时起,官方称“宋建”,而民间流传着“明末清初建县桥”的说法,如前文所述,显然是不符史实的,当然不排除此“建”或指重建或修缮,并非始建。关于县桥得名,还有一段传奇故事——传说建此桥时,工程接近尾声,桥梁石迟迟未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县桥(《镇淮角韵》) ·

▲ 作者:夏云

这天,知县大人出门视察,途经建桥工地,上前询问情况。石匠们不敢说谎,如实禀报。当听闻大梁一事,知县感到诧异,问其原因——没有人做主。知县严肃说道:“莫非本县不能做主吗?”见大人发话,“叭嗒”一声,石匠麻利地将桥梁放上了。巧合的是,知县不禁打了个寒噤,回衙后浑身疼痛,不久便病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水西门桥(1965年) ·

▲ 摄影:金石声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都说知县大人魂魄被石梁压住了,“县大老爷顶桥梁”的传说风行一时,以致妇孺皆知,于是众人不约而同地将那座桥称作“县桥”。当然,这一民间故事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清中期以后,由于统治者的腐朽和官吏贪污腐化,不断加剧了以官民对立为代表的阶级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县桥”(《合肥县傅郭城图》)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自明清以来,县桥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地标,附近集聚着众多宫观、寺庵、祠庙。除前文的五星寺、南岳庙,以及往期提到的伍子胥庙、中圣宫、天后宫外——其东南为包公旧宅基;南首西设赵忠毅公祠,祀奉明末将领赵之璞;北首西设唐公祠、刘公祠,祀奉清末淮军将领唐殿魁、刘朝煦及妻节妇方氏,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县桥”(《府城图》) ·

▲ 来源: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当然,再好的人文氛围被现实中臭气一熏也是大打折扣了,这就要怪到县桥大街身上了——民国时期,这里是制革、鬃刷、风箱等产品集工艺制作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手工业一条街”。淤塞已相当严重的金斗河河道内,各类垃圾肆意堆积,再加上生活生产污水排入横流,脏乱差令人不忍睹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县桥(1950年) ·

▲ 来源:《合肥地名谭》

最终——1955年,市政建设局填平了金斗河(市一院以东段),拆除县桥。同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布告,县桥街更名为阜阳路。1960年,北市人民公社县桥分社成立——县桥至此完成了“桥名/街道名→政区名”的演变。1965年12月,中市区(今庐阳区)成立县桥街道。1969年,更名为阜阳路街道,至1982年得到恢复。2012年3月,县桥街道并入逍遥津街道,县桥社区保留不变,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合肥市人民政府布告”(1955年) ·

▲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北市人民公社县桥分社成立”(1960年) ·

▲ 来源:《合肥日报》

札记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来到县桥,漫步于建在旧河道上的游园,一墙之隔即是70年前所建的安徽日报社办公楼……似乎还能寻到不少旧时光的痕迹。古桥是不在了,但不妨碍古地名的保留。要知道的是,此桥虽比不上逍遥津的年代久远,却是一千多年来合肥的城市建设史、内河航运史、社会经济史乃至城市文化史的重要见证,其内涵可远超三孝口、四牌楼等。低调确实是一种美德,但作为曾经的城市文化地标,在推动合肥“文里文气”建设的大背景下,县桥——也该为世人所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金斗河故道(2023年) ·

▲ 来源:掌上四牌楼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寻迹县桥(2023年) ·

▲ 来源:掌上四牌楼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 素材来源 | 《东观汉记》《吴地记》《全唐文》《诸山圣迹志》《宋会要》《絜斋集》《合肥新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明史》《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南畿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合肥市志》《合肥日报》《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市地名谭》《中国共产党合肥市中市区组织史资料》《合肥市庐阳区志》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文博中国、日本内阁文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档案观止(合肥市档案馆)、掌上四牌楼、浴光喵、 往期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