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6月22日,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红十字会指导,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主办,珠江医院承办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宣讲会在河源市举办。

此次宣讲会旨在深入解读国家新政,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流程规范及健康发展,并加强社会各界对器官捐献事业的认识和支持。来自卫生管理、红十字会、ICU、PICU、急诊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等百余人参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条例》确立了捐献者近亲属在器官移植中的优先权

器官捐献与移植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无数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但在我国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器官捐献工作体系,器官短缺状况十分严重,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无奈的在等待中逝去。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自2010年开始,中国红十字会接受卫生部委托,共同开展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

新《条例》明确了器官捐献的原则,强化了监督管理,优化了器官分配流程,确立了捐献者近亲属在器官移植中的优先权”,广东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史先东指出,2007年公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进行规范管理,而今年施行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将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发展成果和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史先东。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朱玉峰调研员在对《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进行解读时也指出,修订后的《条例》强化了对器官捐献的褒扬和引导,如,第二十条提出:“遗体器官的分配,应当符合医疗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制定。患者申请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其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曾经捐献遗体器官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排序”。

“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负责人刘永光介绍,这次《条例》中新增的捐献者血亲优先的相关规定,此前在一些地方已列入等候移植患者排序计算的加分项,这次列入《条例》,意味着捐献者近亲属在器官移植中的优先权将进入全国统一的器官分配体系中,他认为这有利于推广器官捐献工作,“相当于从制度上保障‘做好事会有好报’”。

广东将成立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史先东介绍,近日国家14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地进一步出台细化措施和保障政策,广东省也即将成立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器官捐献工作。

目前,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670万人,已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遗体器官捐献5万余例,捐献器官超过15.3万个。

史先东介绍,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规模总体上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器官捐献登记率仅为0.44%,而英国是35%,美国则达到60%。从捐献的数据来看,我国百万人口捐献率为3.99,而美国为44.5,西班牙为47.02。

“可以看到,我国器官捐献率水平跟国际上有一个巨大的差距。从我们省的数据来看,截至到今天,全省累计器官捐献7149例,连续14年捐献例数全国第一。尽管广东省器官捐献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器官短缺的问题依然严峻,器官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我省百万人口捐献率为6.14,在全国来讲也只是中等水平”,史先东介绍。

珠江医院与河源等服务区域医疗单位建立快速对接机制

河源地区历年来已有154例器官捐献,珠江医院院长郭洪波表示,自河源市被纳入珠江医院器官捐献服务区以来,器官捐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希望通过本次交流平台,凝聚共识,协力共进,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环节,合力推动河源乃至全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稳健有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江医院院长郭洪波。

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负责人刘永光介绍,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作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儿童肾移植项目移植数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三;在高致敏肾移植、老年肾移植、复杂的下尿路畸形肾移植、肾移植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通过新支撑技术引入,构建了更安全的肾移植医疗体系,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几乎为零,累计完成肾移植4000多例,是国内领先的肾移植中心之一。

刘永光表示,修订后的《条例》更加强调规范、透明、阳光。作为具备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单位,将与相应服务区的医疗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络,建立快速对接机制,对相应需求进行快速反馈,不断完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服务流程和操作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负责人刘永光。

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胡建敏医生参与器官移植工作已有十多年,他也感受到,这十多年来,器官捐献、移植工作的相关流程都日益规范化、有序化,“比如,目前广东省对所有的器官移植单位和捐献单位都进行了服务区域的划分,珠江医院作为移植单位,河源、湛江以及广州两个区作为相对应的服务区域,区域内医疗机构与珠江医院直接进行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的对接,这让相关工作都更加地有序和高效”。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韩羽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