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当天,围绕“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主题,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云南省第34个全国土地日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等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成效。据悉,2023年云南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顺利通过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国家“首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超额完成

去年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把加强耕地保护、守住良田沃土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严格落实规划管控措施,调整优化全省耕地布局,全省纳入考核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高于国家下达保护目标任务194万亩、74万亩,并全部实现带位置分解下达、上图入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同时,积极探索“山上”换“山下”实施路径,将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推动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并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积极应对我省“山多坝少、地形破碎,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在全国首创开展了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划定,共划定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1071万亩、634万亩,不仅切实维护了自然资源资产权益,而且为耕地“下山”果林“上山”夯基垒台。

为提升要素保障能力,我省还推动实施新一轮补充耕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省共备案入库补充耕地项目531个,2012个新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10.71万亩,均按“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要求落实到位,跨州(市)补充耕地省级调剂数量11431亩、水田规模2794亩、粮食产能1325万公斤,实现省域内补充耕地资源与资金更优化配置,进一步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基础。

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率排名全国第三

在夯实粮食安全“耕”基的同时,我省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也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分别排名全国第3和第11,其中,超期2年以上未开发闲置土地实现处置总量和处置率“双提升”。

今年1至6月,全省又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76万亩,处置率9.04%,闲置土地4.54万亩,处置率30.78%;全省闲置土地相比年初净减少2.62万亩,净减少率17.77%。

建成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系统并正式上线,共交易备案178宗1205.37亩土地;上线运行云南省建设用地招商云平台“七彩云南·智选地”,完成交易40个地块。除此之外,聚焦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资源,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全省15个试点县(市、区)现已入市交易9宗121.32亩土地,其中,峨山县入选全国“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4月开始,我省实行“净地”供应省级备案监管机制,要求新供应的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净地”要求,规范建设用地供应行为,从源头遏制因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土地闲置。截至目前,全省共备案监管土地589宗、4.45万亩。

同时,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探索建立国有建设用地立体空间分层设立使用权制度,用“地下”换“地上”,拓展利用空间。完善混合产业用地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途用地混合。继续推动“标准地”出让改革,到2025年,全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标准地”出让规模计划达到60%以上。

违法占耕比例降至近年来最低

耕地保护执法监管方面,我省建立健全执法工作机制,全链条查处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使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向好。据介绍,2023年违法占耕比例降至7.6%,为近年来最低。

下一步,我省还将积极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建立耕地网格化管理机制,将耕地保护监管关口不断前移;搭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全覆盖、无死角耕地动态监测机制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强对坝区、公路沿线、城郊结合部等容易产生违法违规行为区域的重点监测,推动“人防+技防”紧密结合,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新模式。

来源:昆明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