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阳坡院子民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小岭镇的柞水县金米智慧农业产业园里,金木耳生长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木耳小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柞水县和美乡村示范村——下梁镇新合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柞水县杏坪镇云蒙山高山茶园
一条条整洁美丽的乡间小道、一户户干净卫生的农家院舍、一面面传递文明的墙绘、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新兴产业……走进初夏的柞水,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卷映入眼帘。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柞水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五美”创建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产业振兴为动能,新业态公司为引擎,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绘就了柞水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深耕“一片地” 让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近日,走进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云蒙茶山,天高云淡,众峰衔翠。从茶山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在海拔500—800米之间,2000多亩茶树像一片绿毯,沐浴着初夏的阳光。
  中台村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所产茶叶香高味醇,耐冲泡,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茶园的规模日渐壮大,中台村成立了股份制的村级集体企业“柞水培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集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为一体,为茶山提供更加专业、精细化的管理,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村里成立公司的想法主要源于去江苏学习制茶,南京茶园管理者和制茶专家们说茶园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需要专业队伍精心管理的行业。为此,南京高淳区成立了援柞农业管理专家队,专门负责茶山种植、管护、加工和产品销售等的技术指导,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曾担任过中台村党支部书记的范培勇说。
  在高淳和柞水共同努力下,柞水茶产业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柞水县老百姓又一个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杏坪石家山、吴家湾等5个片区共示范种植茶树2000多亩,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570平方米、产业路3.6公里,建成柞水县唯一的绿色茶叶示范基地,并成功注册“终南皓月”茶叶商标,这为特色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清明节前后,茶园第一批茶叶在市场上均价每公斤2000多元;去年春天,新茶上市的销售额为50多万元。茶园项目累计带动周边110名群众就业、发放务工工资395万元,人均年增收1.8万元。
  现在,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在农旅融合的新发展理念下,云蒙茶山致力把茶产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有机结合,打造一个集采茶体验、茶艺表演、炒茶观赏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园。
  一直以来,像杏坪这样的农业大镇,传统的耕种、养殖观念已融入当地老百姓的血液之中。为冲破思想桎梏,杏坪镇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耕精研产业发展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新农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增收能力,为当地群众打开致富新渠道,涌现出了腰庄村“庭院经济”、生态养猪场,中台村云蒙茶山、玉木耳,联丰、晨光等村千牛万猪工程,油坊村的腊肉加工厂等一批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绘就了一幅“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全面铺开”的和美乡村锦绣图。
  “我们镇村齐发力,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基地+农户’产业协作模式,壮大以木耳为主导、茶叶为特色,统筹推进烤烟、白酒、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提档升级的‘2+X’产业布局。下一步,我们还将创新推出‘云共享菜园’,通过牛槽沟流域农旅融合项目,带动茶旅和农旅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链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杏坪镇镇长张涛说。
  目前,杏坪镇已建成木耳、豆腐干、腊肉等8个生态农产品加工厂;种植木耳2750万袋,发展烤烟种植2300多亩;成功推出“终南皓月”“金艾川”“香腊坊”“天埫蜂蜜”等7个生态绿色农业品牌;镇区农特产品直营专卖店3处,实现了镇有特色品牌、村有增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美好愿景。
  杏坪镇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是柞水县活学活用“千万工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多元路径的一个生动写照。
  “千万工程”下的柞水新农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给老百姓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真正实现了“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盘活“一间房”让好生态实现新价值  
  5月24日清早,走进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花锦园民宿区,一朵朵鲜艳的花蕾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民宿依山而建。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宛如一幅生动而细腻的画卷。
  来到花锦园秦岭三号院子屋内,室内巧妙布局,每一处都被充分利用。传统的木质梁架被保留并加以修复,原木的纹理和色泽展现得淋漓尽致;淡雅的石灰墙面,与木梁形成了自然的对比;家居饰品与古朴的建筑风格相互映衬,既不失舒适现代感,又保留了乡村的原始质朴。
  “现在的房子由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房租和工资能及时拿到手上,还自己经营着自己的房子,既省心又安心,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真是太好了!”今年64岁的朱家湾村村民聂文贤高兴地说。秦岭三号院子的房子是她的老宅子,如今出租做民宿,每年房租收入2.3万元,她在这里上班当管家,月工资2500元,一年工作9个月,算下来全年能收入4万多元。
  聂文贤所说的公司是朱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16年注册成立的朱家湾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2023年开始,公司由村干部担任总经理专项负责招商引资、房屋租赁等日常管理办公,公司运行效益的60%上交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效益从起初的6.5万元到2023年的109.5万元,实现了量的飞跃。该公司之前由村委会运营管理,村干部既要承担村上日常办公,又要忙股份经济合作社事务,存在人员交叉的问题,公司效益不是很理想。
  “去年6月参加乡村CEO培训后,更新了乡村发展理念,我们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我们将把全村闲置的房屋进行盘点,公司统一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做好外地商家与本地农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朱家湾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洋说。
  “花锦园民宿区就是我们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样例。”李洋说,花锦园民宿是2015年建成的,当时的模式是第三方运营公司直接从农户手里把房屋租过来,房屋利用率不高,农户对租金也不满意。从去年开始,朱家湾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农户房子租给花锦园民宿区运营方,规范了房屋土地租赁流程和房屋土地租金管理,返聘部分农户在公司就业,又实现了管理和就业“双提升”。
  “我们要持续擦亮‘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金字招牌,做优对外招商引资,抓实抓细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把整个村作为一个大的景区来建设,以村、户、人为基本单元,面子里子同步变美,真正做到从区域美到全域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全面蜕变。”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朱家湾村以全国甲级民宿——阳坡院子为龙头,升级改造了花锦园、米垛漫境、秦岭时光、云筑溪畔等55家特色民宿,培育打造了以红庙河农家、雨阳农家为代表的94家农家乐,建成大坪地、佬林客栈、魁星楼3个农家乐集群,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升景区品质。
  朱家湾村是营盘镇打造文旅康养产业一个样本。今年以来,营盘镇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宜居、宜业、宜住、宜生活”四大目标,在基础设施完善、“五美庭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的小游园、绿化亮化、土地整理、排污治理等工作深得群众点赞,柞水首条彩色标线沥青路更是火爆出圈,镇区综合承载力和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们将以‘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为引领,以朱家湾村为重点,示范带动各村(社区),在全面提升上下功夫,在常态长效上做文章,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面纵深开展。”营盘镇镇长王凤鹏目光坚定地说。
  扮靓“一个村”让小山城焕发新颜值
  5月23日,走进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只见崭新宽敞的彩虹柏油路如同一条彩带穿村而过,错落有致的岭南民居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道路两旁。民居门口,整齐划一的花坛,各色花朵竞相开放,娇艳欲滴,清风吹来,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在水库后方的一家农家乐,门头上写着“湖畔人家”4个大字。走进店里,只见老板正忙前忙后地打扫装修后的卫生,为即将到来的游客作准备。
  “我今年62岁,这个农家乐2017年就办起来了,生意一直不错,每年4月到国庆节生意都很好,最忙的时候长期雇人帮厨,游客吃到的都是无公害原生态蔬菜,半年下来我能挣10万元左右。”店老板余方学微笑着说。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重新装修时,余方学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游客对吃住要求变高了,我们也得跟上形势,现在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我们对店里进行总体改造提升,让店里环境和硬件设施变得更好。以前村上环境脏乱差,我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点生活费,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干净又美丽,游客变多了,我就把自家房子收拾得更好,在家门口赚钱,既照顾了家里又做了生意,真是一举两得。”
  得益于优美宜居的环境,像余方学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创业的农户有8家,年营业收入额2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淡季出去玩,旺季挣挣钱”的生活理想。
  如今的老庵寺村,旧貌换新颜,一座座美丽庭院、一个个精品民宿、一片片休闲娱乐区域连成了一道道风景线,吸引着远近游客陶冶身心、打卡游览。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老庵寺村聚焦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目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找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入点,全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把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村容村貌更美了,村民更富了,村集体经济更壮大了,老庵寺村也先后获得乡村振兴“十强村”、康养之都“示范村”等多项市县荣誉。
  “昔日臭水潭,今日湖公园。”老庵寺村保洁员赵家莲说,“水库翻修扩建公园,上游能垂钓,下游能划船,周边发展起了农家乐,还免费提供小孩玩的游乐场,现在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
  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老庵寺村始终以村民为主体,让常住居民成为环境卫生“第一责任人”。针对村民家门口、马路边、公共区域等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到村民家里动员,并主动和村民共同打扫卫生,清理违建。通过长期整治,整村人居环境和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
  “我们村上的变化从2004年就开始了,首先是移民搬迁后铺设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后来又陆续实行了老旧房屋改造,水泥路改柏油路,做了大量的美化、亮化和绿化工程,现在我们村整体环境和条件在全县都是遥遥领先,村容村貌一年一个样子,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好,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老庵寺村已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周汉山深有感触地说。
  老庵寺村以景区化标准提升改造基础设施,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3000万元,大力实施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农房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三大行动”,以民宿标准提升民居25户,改造卫生厕所302户,完成生活污水系统治理,实现了房屋提升、道路硬化、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四个全覆盖”。依托全县唯一的水库资源,建设生态河堤6公里、滨水休闲区2万平方米、旅游观光步道12公里。引进白龙山旅游开发公司等涉游龙头企业6家,实施花溪谷、户外露营等项目5个,建成休闲广场2个、标准化停车场1000平方米,发展“湖畔人家”等精品民宿8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老庵寺村的完美“蜕变”只是柞水县以“千万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为全面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柞水县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在巩固提升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干净柞水”创建方案,按照“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原则,采取“领导包抓、专班督导、镇村推进、群众参与”四项举措,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农房改造、农村道路、河道清疏、农田建设、污水管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连片提升村庄风貌,整流域、整片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柞水共投资1.5亿元,分3条流域,全面打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累计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7089人次,清理农村道路369条1120公里、路沿护坡570处、沿路乱堆乱放1296处、河道沟渠166条545公里,清淤疏浚房前屋后沟渠849处,完善镇村污水收集管网72处,清理乱搭乱建283处、农户庭院5680户,整治乱停乱放及出店经营5640处。同时,县上多次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及调度会,确保工作成效落到实处。(陈晓琴 张莹雪 詹诗涛 陈 晨 杨 强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