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绵阳6月21日电 (记者王波)近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人民网四川频道组织开展的“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四川卫健机构党委书记访谈”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绵阳市中心医院。

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周良学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分享医院聚焦核医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学新高地,推动提升医疗服务“三化”水平,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扎实推动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成就。

八十余载铸就辉煌,实力跃居全国前列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绵阳市中心医院的发展情况。

周良学:我院始建于1939年,是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麻醉与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作为涪江实验室副理事长、副主任单位,负责牵头建设六大研究中心之一——核医疗设备及药物临床研究中心。在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进入全国三级医院前10%,位列A+行列,排名全国第116位、四川省第4位;在四川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第3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绵阳市中心医院生命广场。绵阳市中心医院供图

聚焦核医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网记者:请你介绍一下绵阳市中心医院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周良学:在我看来,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对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一种对高质量发展不懈追求的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医疗服务理念、流程、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终坚持以服务患者为核心,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撑医院高水平建设,充分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独特的核技术优势资源,重点聚焦核医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向新而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绵阳市中心医院供图

聚势:以核医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

核医学是精准医学的典型代表,具有诊疗一体化特征,已成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不可或缺的诊疗方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核医疗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核医学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医疗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产物,更是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现已建立起从研发、生产到应用首尾相连的核医疗闭环产业链条。在此机遇下,我院也紧抓核医学发展趋势,将发展核医学纳入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力争在建院100年之际,建成世界级的“两中心一平台”,即世界级核素药物、核医学相关设备研发中心、世界级核医学临床治疗中心、世界级的核医学临床试验平台,努力让老百姓在绵阳就可以享受顶尖医疗服务。

聚力:以“平台+人才”,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支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变量,平台是创新土壤,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1+N”人才强院战略,注重内培外引,将掌握核心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全部纳入医院战略资源管理,并通过努力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鼓励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临床问题凝练为科学问题,再用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临床医学科学家。在平台建设上,我们注重院企、院校合作,强化医学科研顶层设计、先进设备投入力度,持续优化科研创新生态,搭建了生物样本库、临床科研大数据信息平台、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放射性药物研发中心等多个生物医学科研和核技术医学转化创新平台,取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Ⅳ类)、实验动物许可证,生物样本库成功获得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备案许可,我们力争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激发全院创新创造活力。

聚效: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跃迁升级。科技成果转化是核医学发展的重要目的,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工作,将其转化为服务百姓健康的现实生产力和社会效益,这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我院作为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也是涪江实验室副主任单位,我们秉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实验室运行机制,诚挚邀请海内外英才来到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入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团队,在核素药物与核医疗设备研发这一片生命科学领域的“蓝海”,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转化,抢占精准医学先机,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医学健康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学新高地

人民网记者: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年。作为成渝医疗副中心建设的“排头兵”,绵阳市中心医院有哪些成效和亮点?

周良学:作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我们充分发挥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坚持以公立医院公益性为导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稳步提升,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学新高地蓄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瘤内注射溶瘤病毒治疗。绵阳市中心医院供图

医疗技术实力持续提升,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我们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提升医疗质量行动部署,以高精尖医疗技术引领核心业务发展。开展首次应用医疗技术50项,国家级、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2596例,其中导航精准定位下瘤内注射溶瘤病毒治疗、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覆膜支架植入术、David手术等多项技术填补区域空白。实施重点病种管理,大力发展专科实力,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2023年底,医院获批川北片区首个四川省重症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在最新公布的四川省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排位中,我院5个专业位列全省第2位、2个专业位列全省第3位、11个专业进入全省前五、14个专业进入全省前十,专业入围数量及排名均位列全省市级医院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绵阳首个医疗方向重点实验室——绵阳市麻醉与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绵阳市中心医院供图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助力医学领域发展。我们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在院内积极营造科研创新文化,促进医院转型升级,多项医学科研取得可视化显性成果。成功举办全国 FLASH 研发暨治疗技术研讨会;医院作为主要联盟成员,成立了全国FLASH 放疗技术创新联盟,并向全球发布《FLASH 创新联盟绵阳倡议书》。医院医学科研立项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成功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突破,2022、2023年分别立项国自然2项,共立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5项。我院与中物院组成的FLASH联合研究团队建成世界首个高能X射线FLASH放疗实验装置,该成果已转化并实现设备小型化且验证了FLASH效应,预计明年6月进行型检,随后开展临床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帮扶合作。绵阳市中心医院供图

帮扶工作成效显著,推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对口帮扶、“组团式”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已在省内 50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率先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2022年,我院主动与剑阁县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组团式”帮扶合作。通过选派医疗专家团队到当地进行长期驻点帮扶,实现了县域医疗技术和管理上的双输出、双提升,帮助剑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耳鼻咽喉科成功立项广元市重点学(专)科,同时填补多项县域技术空白,为县域人民大病不出县提供了有力支撑。

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取得突破,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提升。作为绵阳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市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我院牵头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质量同质化。目前,绵阳市互认机构已从最初7家增至47家,互认项目高达157项。2023年底,成功搭建起川渝毗邻地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渠道,有效促进了全市乃至川渝地区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与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已累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超208万元。

提升医疗服务“三化”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人民网记者:近期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优化公共服务体系,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方面推出更多务实举措,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便利度和可及性”。请问绵阳市中心医院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周良学:我院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植根于员工心中,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推动提升医疗服务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信息赋能提升患者满意度。自主开发“AI辅助病情咨询”“智能分诊”“3D实景导航”等小程序,联合银行、支付宝开展“信用就医”,充分利用“一码通医保电子凭证”智慧结算体系,有效减少患者院内就诊、收费排队、出院结算等候时间。其中,自助开单为患者平均节约就诊时间17.2分钟,信用就医已签约2万人次,交易金额200余万元。开发出急诊分诊即挂号、急诊候诊和接诊人数动态监测功能,提升了医院资源配置智慧化管理水平。

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技术引领提升患者安全感。我院直面患者看病难点问题,日间手术采取“集中预约、分散收治、联合管理”模式,借助临床路径管理工具,技术准入、资质准入、动态评估全流程监管,有效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次均费用。坚持“主动技术管理与支持技术创新”理念,构建重点病种分类管理体系,制定战略病种、优势病种、基础病种等院级层面和学科层面重点病种管理目录,孵化TAVR、TEER、移植等尖峰技术,提升服务能级;通过对常规技术规范管理,以能力认定为要点打破技术授权职称限制,实现四级手术主治医师授权。目前医院CMI1.17,四级手术占比23.47%、微创手术占比24.73%。

坚持系统思维,通过服务延伸提升患者获得感。推进老年友善医院、残疾人友好医院建设,增设老年人接待窗口、保留老年人现场挂号号源、为超高龄患者优先挂号就诊,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解决老年患者就医数字鸿沟。大力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建成26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志愿活动。重视“微服务”,在公众号开通“互联网复诊”“用药咨询”“护士上门”等应用,投用智慧生态厕所、推出共享轮椅等,千方百计把患者就医需求落实在细微处。医院先后荣获十佳志愿服务组织、慈善工作奖、公益先锋机构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