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摄图网

最近,笔者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要求,组织专门力量,采取现场实地查看、问询、走访当地政府部门和非现场调研多种有效形式,分别奔赴成都、内江、遂宁市部分地区,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对集体经济中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工作建议,主要如下:

01

主要情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政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编制中央及省财政项目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专项资金预算,加大拨付和转移支付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经济组织登记、“三资”监督管理、 集体经济“资本股份化”“产业链条化”“项目抱团化”“服务市场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01

党建引领,天府粮仓模式

四川省眉山市财政通过实施丘陵、偏远地区差异化补助和对土壤进行修复,对道路进行修缮等办法,成功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2022年永丰村水稻亩产达700公斤,售出大米6万斤,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四川省威远县食丰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村党委+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在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00万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按每亩田500元、土400元的标准,将村民土地集中流转至村上,村集体收取流转管理费5%,再由村上转包给种粮大户。此举发展粮油种植800余亩,水稻800余亩,大豆300亩。种出的稻谷优先出售给农民,同时采取灵活就业方式,解决富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耕地得到有效耕种。

02

农文旅融合,共同富裕模式

四川省重视文旅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例如,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立足资源禀赋,自筹资金盘活集体资源,着力打造布鞋坊、豆瓣坊等“乡村十八坊”,通过旅游及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村民致富。截至2022年末该村集体资产达1.1亿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85万元,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此外,四川省丹棱县实施“集体经济腾飞”三年行动方案,实行“一村一策”制定发展计划,争取中央及省扶持项目5个、实施县级扶持项目6个,落实扶持资金800万元、金融授信40亿元,推动集体经济全面发展。2022年,丹棱县5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98万元、同比增长89.05%,村均收入20万元以上;74%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提前3年完成全省“到2025年5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任务。其中,幸福古村通过“规划引领、整合资金、示范打造、招商引资”的路径,整合了农口、旅游、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按照尊重村落灵魂、尊重原乡建筑、尊重传统文化和“涵养乡风”“富裕村民”的要求,实行“民宿+度假”乡村旅游新模式,把“土里土气”的夯土房和老旧的古村院落、客房打造成为“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水”的幸福古村,通过部分房屋统一经营、房屋租用、土地流转、劳务服务、定期分红等方式,让村民实现“五重收益”,该村大学生全部返乡创业,从事民宿或文旅产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实现55万元,户均收入超过40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4.38万元,位居全国城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前列,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赢。

03

产业带动,种植养殖模式

一是发展养殖业。例如,四川省资中县金紫铺村用中央及省财政项目资金100万元入股,支持专业化公司从事鲈鱼养殖,村集体收入大致在34万元。此外,四川省威远县石牛村成立惠众专业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2022年村集体收入约30万元。预计到2030年底,养牛年生产总值不低于1亿元。二是产业带动。四川省资中县水口庙村,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着力点,全力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致富。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8.1万元,先后被表彰为四川省、内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三是招商引资带动。资中县成功引进四川某公司到村投资兴业,打造高端纸制品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预计能达到8000万元,提供约200个工作岗位;二期三期投产后预计年总产值能达到2亿元,提供约500个工作岗位。

04

抱团发展,多种经营模式

一是资产有形化。开展村集体资产全面清产核资,锁定有形资产,把资金变资产,使资产有形化。例如,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运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50万元,在金紫铺村采用飞地模式建资产收益项目—工厂化养殖基地1228平方米,收益按照投入资金6%收取,每年村集体实现收益21万元。二是资本股份化。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企业,按照6%—10%的比例获取收益,或将财政资金形成的生产道路、提灌站、蓄水池等资产量化入股,每年按6%以上的比例作为村集体收益。三是资金抱团化。创新“镇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机制,采用“土地+资金”“强村+弱村”“技术+资源”的模式,“抱团”联合发展。如,成都市新津区统筹乡村振兴资金1900万元,通过引进团队+资金+流量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近10亿元,打造互“联网+共享农庄“”的模式,让昔日的“空心村”变成富裕村。四是经营专业化。通过成立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业主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机械作业管理服务,以及向业主提供高速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有偿服务。如,四川省威远县高石镇石牛村流转土地400余亩,其中,治理撂荒地260亩,实行机械化播种、施肥、收割,开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五是服务市场化。例如,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探索“土地再流转”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连片流转农户土地,然后整体流转给业主,村集体收取50斤黄谷/亩•年的服务费,2021年通过土地再流转创收17万余元。

02

主要问题

01

对集体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观念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要性已减弱。部分村集体对市场了解不足,经营能力有限,难以找到发展集体经济的路有效途径。一些集体经济依赖上级政策补助,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畏难情绪较浓,缺乏内生发展动力。

02

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政策针对性不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且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加之其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主体,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功能,单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和基层力量远远不够。目前,除了惠农税收优惠普适政策外,国家层面尚无专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也无用地支持及激励政策,这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03

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优于落后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农村优于偏远地区农村。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省赋码发证的集体经济组织49074个,集体经济收入140.34亿元,其中,5万元以下的占比33.52%,50万元以上的占比0.75%,而成都、德阳、绵阳的集体经济收入就占全省的50.29%。在相对落后地区集体经济差距更大。如,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万元的行政村占所有行政村的比例为54.38%,与同期浙江省5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以及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古灶村集体经济收入破亿元、人均分红超1.2万元比较,差距很大。

二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体制时,过多地强调“分”“统”的较少,把集体土地、山林、水库、池塘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现在集体已无资产或少资产可用,导致村级集体经济“散松小”。

三是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或经营性收入少,收入渠道单一,主要靠资产资源租赁收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村集体影响力减弱。据调查,西部某县有18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主要靠土地出租或土地流转费收入影响力弱化。

五是农村空心化。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与谁来种植粮食并存。如,四川省资中县陈家镇一村社在册人口50人,实际在村人口6人,即使附近县的村民帮助种植部分耕地,也尚有80亩左右耕地被撂荒,出现无人耕种的情况。

六是缺乏带头人。在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情况下,村干部疲于应付繁琐事务,无暇顾及集体经济发展。乡镇机构改革后,农经工作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乡村振兴办公室兼职完成,且变动频繁,绝大多数乡镇无农经专门机构、专门岗位、专门人员,集体经济带头人缺乏。有的经济头脑、思路不活,经验不足。

04

集体经济管理不规范

一是有的民主意识不强,在村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时,不按制度办事,民主程序、民主公开不到位,没经集体研究、招投标。二是对资源,尤其是土地、“四荒地”等的管理登记不全、不细,造成资源底数不清、管理不规范。三是有的集体观念淡薄,只顾发展自己,不顾发展集体,对集体经济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监督流于形式;有的村干部“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村“两委”班子内部监督乏力;有的行政大包大揽,经营失败,村民意见较大。

05

集体经济发展配套不够

一是中央及省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匹配和乡村振兴衔接专项资金分配不均衡,有的项目运营成效不够好,未达到预期效果,有的处于闲置状态。二是财政扶持村级新型集体经济资金有限,在用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与项目匹配的配套政策不够。三是未建立发达地区帮扶落后地区的机制,对落后地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有效支持。四是金融支持以农行和信用社为主,加之审批权限受限和服务内容单一及创新产品不够,支持力度不够,服务力量薄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摄图网

03

工作建议

01

以政策集成为基础

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把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措施。一是研究制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财政政策,以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在制定税收政策的基础上,财政资金重心放在中西部及落后、偏远地区重点项目的申报上并登记备案,形成可持续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生态。二是制定《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市县安排一定比例的计划指标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时,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留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空间。三是由农业农村、财政、发改和金融管理等部门及分支机构联合制定财政金融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由金融管理部门协同制定金融支持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时制定金融支持无花果、血橙、柠檬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下沉重心,适度下放审批权限,与时俱进创新特色涉农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涉农企业贷款等与集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加强“信用+信贷”联动,加强中央及省财政项目资金和乡村振兴专项衔接资金工作统筹,构筑“信贷”保险“”补贴的农业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02

以党建为抓手

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制定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党建促落实责任清单,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突出镇村主体、书记主责,压实各方责任,做到新型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发展两促进、两不误。选拔能力强、会管理、善经营的“领头羊”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强化业务技能培训,让发展集体经济的“领头羊”脱颖而出。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建立健全新型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彻底解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的后顾之忧,强化村规民约、村风民风、村容村貌、平安建设,建立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保障。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专门岗位和人员,负责指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资产管理等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和村民权益保障,让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03

以产业为引领

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提供多样性场景

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和回乡创业、回国创业能手。按照项目围绕产业、产业配套政策,以商引商,鼓励村集体做实体、搞经营、抓合作,使“金点子”“好想法”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在依法合规、自愿的基础上,推动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分散向适度集中的转变,不断推动集体经济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专业化。建立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和引导村集体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或通过“土地流转”“土地+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或“公司+合作社+村民”共建共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健全完善村级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制度,实行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化服务项目向集体经济组织倾斜,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着力打造农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

04

以数实融合为支撑

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发展微耕农业,重点加大农业机械研发投入,引导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研发适合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形的微耕农业机械,包括田间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及秸秆收割烘干等不同种类、结构化、小型化的农业机械,以破解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农村劳动力后继无人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问题。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线上线下结合,加强数字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融合,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农村集体经济信用评价,拓展农村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重点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跟踪、可溯源、可交易、便利化、智能化的集体经济服务平台,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05

以“两富两宜”为内容,

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提供示范引领

将“两富两宜”“四统筹”“五振兴” 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两富两宜”,即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坚持“四统筹”,即统筹乡村道路建设、统筹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统筹乡村文化建设、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以推进农村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集体经营土地入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营造城乡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坚持“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坚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健全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实体,组织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种苗提供、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等生产经营专业化、有偿化服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发达地区帮扶落后地区集体经济行动计划》,建立发达地区定点帮扶落后地区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和部门定点帮扶制度,实行东部支持西部、发达支持落后、强村带弱村、村企联手共建及将脱贫攻坚人才资源转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等多种有效形式,汇集更多的资源、集聚更大的力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共同富裕的路径。

作者:李恩付,四川省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民建四川省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原高级经济师。徐进才,四川省政协常委,内江市政协副主席。

注:文章表述论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投稿邮箱:cfsdzzs@yeah.net

编辑部热线:028-61068999

杂志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