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人对于种田的执着,那是自称世界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也是深深地刻在了DNA里,不仅在各种游戏里开发种田流玩法,在现实生活当中更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各种土地都能种粮食。

从古代人在陡峭的丘陵山地开发梯田,到现代社会改良盐碱地,如今中国人甚至还进军沙漠,要沙漠里种庄稼,这要是放在旧社会,估计会被所有人当成傻子,但现在就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在沙漠里种粮食看似无稽之谈,中国粮食工作者不仅成功地在沙漠里种起了庄稼,还顺手解决了一项困扰全世界科学家已久的大难题。

在农作物分布特点上,中国素有所谓“南水稻北小麦”的说法,虽然并不绝对,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麦水稻这两类粮食作物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而今年这两种作物都在沙漠里取得了新突破。

自今年4月底农科院在和田沙漠温室内成功试种快速繁育水稻之后,才过两个月的时间,日照援疆指挥部也宣布成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试种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盖提县种下了整整6400亩小麦,并且亩产高达588斤,这一喜人的突破一经报道,迅速引发全国关注,网友们纷纷留言祝贺。

的确,相比于河南、山东、山西、安徽这些小麦平均亩产超过1500斤的粮食大省,麦盖提县的588斤根本不够看,但别忘了,这可是沙漠里的小麦田。

要知道,日照援疆指挥部支援的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这里不仅三面环沙,自身就是一个沙城,整座县城沙漠面积高达90%干旱少雨那都是常态,每年的降水量不超过200毫米,如果下起瓢泼大雨,反而会让当地居民感觉到天有异象。

更关键的是沙漠地区的表层土壤锁不住水分,耐旱植物都难以生存,种植小麦作物更是天方夜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照援疆队伍来到麦盖提的第一件事,就是种植防风林,当地风沙肆虐,防风林不仅能够有效阻挡风沙,还能起到固沙的作用。

从2010年来到麦盖提开始,援疆队伍就跟企业牵手治理沙漠问题,先从县城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交界开始,至今已经种下了46万亩防风缓冲区

而在种植防风林的过程当中,团队大胆设想在防风林的后方种植小麦,于是他们花了两个月平整土地,然后又花了一年进行土地改良,通过动物粪便、保水剂、固沙剂等等一系列的改良措施,让土地黏连成块,开始具备种植条件。

其实,经过改造的土地,不仅能够种植小麦,还能种棉花,不过团队考虑到可持续性,最终还是选择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愿望是将麦盖提的土地改良到能够满足当地基本农田供给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再交给国家。

刚开始种的时候,当地农民都不相信能成功,援疆队也只是做一个尝试,心里也不抱很大希望,但既然要做,就要尽最大努力,为了这些沙漠里的小麦,援疆队日夜操劳,细心呵护。

就连援疆队的工作者们都向记者表示,亩产294公斤完全是意外之喜,因为据他们的估算有个200公斤亩产就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给团队们带来的不仅是粮食的收获,更是大量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由此,他们初步创建了一套标准化的沙漠小麦种植体系

而且,收割之后的秸秆更能够进一步固化麦田里的土壤,提升土地肥力。

一般来说,农民在收割完小麦之后,会使用机器去翻动秸秆与土壤混合,好促进秸秆腐烂,让肥力还田,但援疆队略过这一过程,让秸秆自行留在地里,如此一来即可像草方格一样固化水土,待秸秆腐烂之后,一样能够做到肥力还田,一举两得

要知道,治沙工程向来是困扰全球科学家的难题,放眼全世界基本上只有中国人有毅力扎根沙漠,一点一点地去改良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贫穷落后的中东、非洲国家,他们生活本就艰难,更没有资金去改造沙漠,如果让全世界的沙漠都能够在种植粮食的同时还改良了当地环境,那是相当了不得的

这一次成功也让援疆队的目标放得更加广阔、长远,他们已经计划好在未来的3到5年里,实现麦盖提小麦亩产350到400公斤,并且麦田扩大至5到10万亩,而与此相对的,扩充小麦田的基础——防风固沙林更是会扩建至100万亩

要实现这个目标,援疆队和当地人民无疑要持之以恒地挥洒汗水。

但话又说回来,说不定,我们在有生之年,又能够见到另一个“沙漠绿洲”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咱们国家粮食总产量来到了69541万吨,换算成市斤为13908亿斤,这是什么概念呢?

据估算,22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36.8公斤,也就是说23年一年的粮食产量足够5000多万人正常吃一整年。

不仅如此,去年的粮食产量同比增长了1.3%

要知道,在全球天气出现极端化的背景下,这份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背后承载着全国农民以及粮食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障粮食产量,中国仍在努力探索更高产的作物、更有效的种植体系,以至于走向了沙漠。

而日照援疆部的成功,带动了更多的农户走向沙漠,客观上改良了当地的土壤环境。

承包新疆和田墨玉县8000亩地的赵明就是其中的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民。

一开始,赵明包下这8000亩地只是为了种植沙地牧草,但他实地考察之后,心里顿时就琢磨起了另一个主意,当地的绿洲都在种小麦,而他包的地里还有冰川融水,为什么不种小麦试试?麦子给人吃,秸秆还能喂牛羊,一石二鸟,经济效益最大化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赵明说干就干,当然他并没有8000亩地全部种上,只是拿出一部分地种小麦,可惜遭遇大失败,幸运成活下来的小麦亩产也只有180斤

借用当地村民的话就是“穿上貂来,穿上裤衩子回去”

虽然遭遇挫折,但勇于挑战的赵明并不甘心,他觉得理论上沙地种小麦是可行的,后来,他成功找到了新疆农科院的合作企业进行合作,终于找到了关键症结——改良沙地。

2020年,他承包的麦田还全部都是沙地,4年之后,这片土地不仅被改良成了农田,小麦也基本上能够成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能想到,4年前存活小麦亩产180斤,4年之后,亩产飙升到了1200斤

而在小麦收获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后,更是田地里的土壤环境已经得到了大大改善,以前只能种粗放牧草的沙地,如今拥有将近30公分厚度耕作层的麦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新疆这一片沙漠遍布的土地上,还在不断上演着沙漠种植农作物的奇迹,在这里,中国人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基于理性与科学,实现创新与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关注@豫经猎史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看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2024-06-25 大众日报:《“沙漠小麦”亩产294公斤,如何做到的?》;
2024-06-23 环球网:《黄沙→绿洲 沙漠种麦人教你如何种麦治沙》
2023-12-11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2023-01-18 国家统计局:《方晓丹: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消费支出实际增速略有回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