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出行视察两湖地区,考察途中突生思乡之情,

“回一趟韶山吧,我想看看我的父母。”

于是便临时改道、回到韶山地区进行了一次考察。

考察之余,毛主席还特地去祭拜了一番他已经逝去的父母,彼时毛主席父母的坟茔颇为破败,地方工作人员临时提出会在日后修葺,却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修,就这样

当1959年毛主席再次踏上韶山这片土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有整整32年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了。

“我上一次回到这里的时候,还是1927年的春天,那时候我带着妻子和孩子,祭奠了父母的坟茔后,一边在韶山开展革命运动,一边在这边学习。”

回到了故乡的毛主席,似乎精神上放松了不少,一路上时常与自己的警卫念叨,而警卫也只是认真的倾听着主席的话,很少回答,更多的是充当着一个阔别家乡已久、心胸难免激荡的游子的倾听者。

主席所说的1927年警卫员自然是记得的,彼时正是主席发动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时候,那时候的主席才34岁,浑身上下都充满着一股永不停滞的朝气、蓬勃向上的力量。

如今66岁的主席却又有所不同,他的双眼中似乎蕴藏着更多的家国情怀,至于昔日的锋芒,则大多被收敛于心中。

“先去看看民众吧。”

主席总是这样,不管走到哪里,心里最牵系的永远都是人民。

当韶山的父老乡亲们看到主席回来后,一个个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主席面对他们也没有什么领导者的架子,就和多年以前一样,拉了把椅子就坐在了众人的旁边,还是众人惊觉过来,才将主席围在了中间。

“大家最近的生活好吗?有没有什么难处?”

主席和蔼可亲的样子,让许多小辈感觉到惊讶,他们没想到这位一直出现在老一辈口中的领袖,竟然如此温和,丝毫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种凌厉与威严。

面对主席的问题,大家自然都是摇了摇头,建国之后的日子可要比以前好过太多了,好歹人们有田种、有饭吃,不用像以前一样,不仅要受到地主们的打骂,甚至动辄还要面临被饿死的命运。

“不要有顾虑,放心说,我这次回来,除了看看父母、也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此话不假,他一路走来都在调查两湖地区的情况,可是出于对他的尊崇、出于各方面的影响,大家对他说出的多半都是好话,真正提问题的很少。

而家乡人则不一样,毛主席相信这些过往的乡亲们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的,他们应当会敢于说真话、敢于指出问题。

像毛主席想的那样,韶山的乡亲们果然与毛主席恳切沟通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而毛主席也谦虚地接受了乡亲们的意见。

等到几天的基层访问结束后,毛主席这才带着几个人,前去祭奠了一下自己父母的坟茔。

说是坟茔,其实就是一个小土堆,中间还有一块微微塌了下去,看上去显得颇为寒酸。

但主席却不以为意,走上前去慢慢的给父母的坟茔搭了一抷土,神色颇为肃穆,反倒是跟过来的当地负责人感觉有些紧张,在毛主席慢慢走回来的时候,连忙上前说道,

“主席,这坟茔后面我们还是安排人来将它修葺一下吧。”

负责人说得颇为诚恳,那和毛主席听到这话反而摇了摇头,直接与他说道,

“不要修,就这样。”

毛主席为何不愿修葺父母的坟茔呢?难道真如传言中说的那样,是因为少年时期的“父子不和”、亦或者是家庭关系不好导致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家庭中的两种党派

毛主席曾经开玩笑似地说过一句话,

“我的家中有两个党派,分别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父亲是激进党、母亲是保守党。”

这句话里边的“激进党”“保守党”可能与大家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所谓“激进党”指的是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颇为严厉、带着一股不可忤逆的威严。

而所谓的“保守党”指的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在毛主席年少常给予他温和的保护,从中斡旋他与父亲的关系。

要想弄清毛主席的家庭关系,我们先来谈谈毛主席与他的父亲毛贻昌吧。

毛贻昌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严厉、缜密以及有些保守。

根据毛主席的回忆,毛贻昌年轻时曾经当过不少年的兵,不仅锻炼出了魁梧的体魄,同样还有着军人的纪律性,也因此他在教育毛主席的时候颇为严厉。

倘若有些事情,毛主席做错了,亦或是做得让毛贻昌不满意,那么父亲撵着儿子跑的景象也是时常有的。

至于缜密也不难了解,在毛主席出生之前,其实他家里还是比较贫穷的,是他的父亲凭借缜密的头脑从商,先是卖大米,后来又是卖牲口,最终才一点点攒下了不小的财富。

至于说他传统,这主要是因为他骨子里还秉承着一种自古以来的思想,认为土地是人民的根本、农业才是国家的基石。

但父亲毛贻昌给毛主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比如说对待土地、对待农业的态度,不过两个人间的矛盾也很多、很大。

最典型的就是毛贻昌希望毛主席从商从农,不喜欢他整日抱这本书看,而毛主席也觉得父亲在古板中有带着些许市侩,连亲兄弟之间都算得明明白白、少了一点人情的温暖。

也正因如此,在毛主席年轻的时候,父亲一直扮演的都是一种“恶人”的角色,在了解了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后,他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封建文化残留的荼毒、看到了中国底层人民所受到的压迫与思想上的禁锢,所以说毛主席从年轻时就已经与封建思想、封建遗留在对抗。

可纵然如此,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毛贻昌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也是一种“爱”的体现,而毛主席也能理解这种爱,只不过他不接受父亲对他人生的安排,所以他才会在出关闯荡之前,特意在父亲的账簿里留下了一张纸条,以铿锵有力的28个字,表明了凭借自己的方式与努力,也终会得到父亲认可的决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毛主席和母亲的关系,就更不用多说了,毛主席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性情上颇为温厚,不仅在平日里对待毛主席极为宠爱,就连对待乡亲们时也都相当地宽厚大方,也正因如此,母亲在毛主席的心里,自始至终都是深深尊敬与热爱的对象

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时候,毛泽东悲痛欲绝、痛而挥泪写下了洋洋洒洒的《祭母文》,其言辞之恳切让人看了无不动容,即使是放到今天,也依旧是能让人望而垂泪的存在,这更是证明了毛泽东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既然毛主席与父母有着深厚的情谊,又是一个典型的孝子,那么为什么会阻止地方负责人修葺自己父母的坟茔呢?

关于这个问题,毛主席自己给出了答案。

人民之表率

当地方负责人提出要休整坟地的时候,毛主席望着他以及其他人说了两句话,

“生我者父母,这是要承认的,所以我会来此以表纪念。”

“但是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是不迷信封建鬼神的,所以坟墓就不必修葺了。”

毛主席的这句话,很明显具备着强烈的抵制封建思想的说法,而事实上毛主席早就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了。

这就和毛主席曾经四天内三度登上紫禁城,却终生没有踏入故宫一步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毛主席坚信我们的政党是人民的政党,共产党在彼时最大的任务,就是彻底清扫封建思想对人们的荼毒,像所谓的鬼神之说,就是典型的封建迷信,是毛主席深恶痛绝的存在。

除了强烈的抵制封建思想外,毛主席此举也有带头提倡勤俭节约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我国的物质条件还很落后,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勤俭的美德,可是如果主席带头修葺坟茔何以服众?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里有些小题大做,但所谓的上行下效,在几千年来都是不变的道理,作为领袖的每一个决定,都必然会影响到无数的官员,而官员的每一点点剥削都会落实到人民的身上。

所以且不说毛主席心中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封建迷信、鬼神之说,即使毛主席有着一颗想要为父母尽孝、修葺坟茔的心他也不可能这么做。因为在主席心中,最重的始终都是人民。

向伟大领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