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务圩入口的大宅▲

探访成务学校前,心里有各种最坏打算。在我探访的旧时乡村学堂中,它是少数仍在使用的其中之一。既然仍在使用,就会遵循基本规定,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出。

为了尽量降低吃闭门羹的几率,我选择中午一点多前往。成务学校是乡村小学,生源都来自周边村子,学生中午都会回家。来到校门口,校内果然空荡寂静,只有一个保安伯伯坐在校门口大树下的躺椅上打瞌睡。

老伯外貌朴实,一口台山话,他说外人不得入校也不能拍照,不过看我对学校颇多了解,知道前几天就是校庆,而且还挺有礼貌,终于经不起我软磨硬泡,同意我走进学校门口处拍几张照片。

我探访时是2019年底,那一年的11月7日,正是成务学校的110周年校庆。校内仍挂着各种庆祝横幅,其中最显眼的那幅写着“成务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华侨捐建的乡村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内挂的横幅▲

▣开创华侨建校先河

如今的成务学校,不同年代的建筑并立,操场沐浴于艳阳下,尽管景致普通,却仍让我有些许见证历史的激动。毕竟,这个“第一”背后是一代代华侨的努力。

成务学校位于成务圩旁,成务圩位于广东台山市端芬镇西泽村和上泽村之间。台山多侨墟,当地人称之为“圩”,其实就是集市,兼具商业与居住。跟传统中国墟集不同的是,它有固定建筑,而且因为是近代华侨集资所建,所以模仿西方城市格局,采取合围式广场模式,四周是商住建筑,中间空地也可作为集市和集会之用,还是居住者的主要活动场所。大如梅家大院,也就是《让子弹飞》的取景地,小如成务圩,以二三十栋洋楼环抱一个小小广场。

成务圩建于光绪年间,集资者是旅美华侨伍沙传等人。1905年,由华侨伍礼门倡议,伍于秩主持,数百位伍氏华侨集资十余万银币开始兴建成务学校,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华侨捐建的乡村小学,开创华侨建校先河,也是中国最早期的乡村新式学校之一。

也是那一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式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古老的中国终于开始摆脱不足以培育人才的传统教育,拥抱现代文明。

1906年,成务学校动工,于1908年竣工,建成校舍近900平方米。1909年,学校正式启用。1924年,校舍重修,并建成碉楼防贼护校。

重修校舍经过屡次修缮,如今仍在使用。两层的长形建筑,中间有个小小塔楼。塔楼下方有“成务小学”四个大字,不过在其下方,也就是一楼的墙体正中,又有“端芬镇中心幼儿园”的字样。这是旧校舍的如今用途,楼前有一排摇摇马,侧面还有滑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校舍如今是幼儿园▲

不过我真正要探访的,是旧校舍旁边的柱国伍公祠。这座两层公祠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立面有圆柱和方柱,二层有一个半圆形阳台,顶部有山墙,是祠堂建筑中少见的西方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柱国伍公祠▲

这座祠堂于1931年兴建,同样由华侨捐资所建。落成之初,成务人就做了一个非常新式的西方设计——在二楼建造天桥与校舍相连。这座祠堂当年也曾作为教学楼使用,连学校门口的保安伯伯,当年都曾在祠堂里读过书。

在祠堂背后,隔着操场的便是新教学楼。与百年前一样,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来自华侨的心血。1986年,华侨伍汉杰改造扩建主楼,1994年,伍氏族人集资重修柱国伍公祠,1997年,华侨捐资改建旧教学楼为幼儿园,并购置所有设备,同年又有校友和华侨集资建设操场……

▣衰败的成务圩,不再是成务学校的后盾

在成务学校落成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台山相继建成八十多间乡村新式学校,校舍之精美、设施之齐全、区域密度之大,堪称全国第一。在近年教育资源整合、乡村学校大量撤并的大背景下,许多校舍渐渐荒废,成务小学能存留至今并一再扩建,显然与它“全国第一”的身份与价值有关。

但与此同时,它身后的成务圩则难免破败。

从学校出来,沿围墙前行,便是小小的成武圩。其实这里距离规模较大的上泽圩极近,当年步行也不过十几二十分钟,但上泽圩多是陈姓族人所用,伍姓族人还是选择建造成务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务圩中间的中间广场村民开辟了菜地▲

相比占地较大、洋楼精美,各种商贸场所齐全的上泽圩,当年的成武圩是典型的小而美。即使如今已然破败,仍可见昔日形貌。旧时的圩内空地,如今已变成菜地,四周的骑楼多已破败,有几栋甚至只剩断垣残壁,不过斑驳墙面和墙头杂草中,仍清晰可见当初的精美雕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精美但已破败的洋楼▲

当年的成务圩,每逢初四和初九为圩期,但这一习俗早已消失。当年洋楼里的一个个商号也一一关停,包括曾经远近闻名的天生堂药房。

就像台山其他破败老圩一样,成务圩也只能见到老人与孩子。台山侨乡传统深厚,近年来仍然如此。其他乡村的凋落往往是因为年轻人扎根城市,台山乡村则往往是举家留洋。

阳光之下,有老人在房前空地晾晒衣服,他们是成务圩的最后坚守者。但他们只能守住房舍,却守不住昔日的繁荣商业与人气,守不住每月两圩的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务圩一角,有老人在房前空地晾晒衣服▲

相比成务圩,成务学校无疑是幸运的。当年华侨反哺家乡,总将教育放在第一位,历久弥新的成务学校,就是成务伍氏族人的心灵依归。

图源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