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里社区的街巷里,有南侨机工的历史文化墙。

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团回国慰劳抗战军民,曾经有过两次云南之行。第一次是1940年7月30日至8月13日,第二次是1940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陈嘉庚两次考察一共在云南停留了20天。

20天里,陈嘉庚先后到访了昆明、下关、楚雄、大理等地,考察了当地的政府办事机构、工厂、学校、医院。在此期间,他在昆明广播电台、西南联合大学等地发表了演讲,与南侨慰劳团团员、南侨机工成员、新闻媒体记者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获得了大量关于国内抗战的第一手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3200名南洋华侨响应号召回国支援抗战

1937年全面抗战以来,上海、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海上运输全被切断,广九铁路亦被占领,几乎所有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殆尽。

1938年,滇缅公路完工。这条偏居西南的公路,成为抗战时期祖国大陆进出口的生命线,是全国抗战的大动脉。然而,当时国内有经验的卡车司机及汽车修理工奇缺,临时培训又来不及,设在昆明负责管理这条运输线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就积极向海外招募机工。

时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认为此事事关抗日大业,义不容辞,立即召开南洋总会专门会议,决定采取以下措施:一、在各地华侨报纸上发布第六号通告,招募志愿者;二、直接发函各地属会,要求“从速进行办理”,为祖国抗日输送最优秀的志愿者。

在严格筛选下,第一批志愿人员80人(其中新加坡华侨32人,马来西亚华侨48人)在新加坡登上一艘法国邮轮经越南抵达昆明,这支队伍被命名为“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队”。此后,半年内有15批机工相继回到祖国参加抗战。连同第一批在内一共有3193人,其中有4名女性。他们来自南洋各地,他们中既有普通司机,也有富家子弟、工程师、学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辆三分之一由南侨机工驾驶

南侨机工抵达昆明后,先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军事训练,之后由西南运输处正式编队分配。分为六个大队派往滇缅公路服役,其中南侨司机1400多人,卡车1200多辆。其余的南侨司机则编入混合大队,与国内机工并肩抗日。南侨修理技工除一小部分随队担任抢修工作外,其余分配到芒市、保山、下关、昆明、贵阳、重庆等地汽车修理厂工作,大多数集中在滇缅公路服务。据统计,常年来回奔驰在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辆多达3000辆以上,其中,近三分之一是由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

当时,南侨机工人人须闯四道鬼门关:疟疾关、雨水泥路关、险路和险情关、日机轰炸关。滇缅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河流,行车非常艰险。有一些南侨机工就是在这一个个险段上以身殉职的。英美盟军的司机行车到这些险段时,大多数要请南侨机工代为驾驶。再加上大山中的瘴气和毒蚊,许多机工患上疟疾,由于缺医少药生活艰苦,他们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身亡。在如此险恶的情况面前,近3200名南侨机工毫不退缩,他们和6000多名国内卡车司机和机修人员一起,日夜不停地奔驰,为祖国输送抗日物资。

直到1942年5月,为阻止日军进攻,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惠通桥被爆破,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解散。他们中,有约千人留在云南,继续在各条战线上发光发热,为云南的建设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嘉庚到西南联大演讲勉励学子担起建设国家重任

时间再回到1940年7月30日,陈嘉庚率南侨慰劳团抵达昆明,在他抵达昆明的第二天,专程前往西南运输总处考察,并与西南运输总处副主任龚学遂进行深入交流。陈嘉庚在其《南侨回忆录》中写道:“可用者约一千辆,两三百辆在维修,余者概已损坏矣。”在与龚学遂的交谈中,陈嘉庚还了解到,自从英国政府对滇缅公路实行部分物资禁运后,我国在缅甸境内积存的五六万吨军火已无法通过滇缅公路运回国内,这使得中国的抗战形势更加危急。

随后,他走上了滇缅公路,开始慰问活动,在滇缅公路上,每次遇到道路转弯太急、路面太狭窄,或是凹凸不平之处,陈嘉庚都会下车查看,并一一记录下来。他还跟两位随行工程师商议,全路应设七八个中途休息站,并在各休息站建立宿舍、食堂、停车场和修理站。

8月9日,陈嘉庚在秘书李铁民的陪同下,专程前往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演讲的题目是《西北考察之观感及南洋侨胞之近况》,内容包括“侨胞对祖国经济上的贡献”。在演讲即将结束的时候,陈嘉庚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同时勉励各位青年学子主动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关于此次西南联大之行,陈嘉庚在其《南侨回忆录》中简单记述:“又有联大学校,为北京各大学,即北京、清华、燕京、南开等移来合办,举代表诚意要余往讲南洋华侨协助抗战情况。余念四大学生自沦陷区远地来此,不忍过却,故接受而往。开会时报告南洋华侨人数、义捐、抵制诸项努力,及教育经济情形,并略述抗战之乐观,勉励青年勤学节约等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慰劳看到的问题促使他与国民党分道扬镳

陈嘉庚回国慰劳期间,发现国统区报纸对于南洋华侨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报道很少。所以,他每到一地,很注重通过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国民政府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他向来是直言不讳。

1940年8月12日,昆明各界召开欢迎会欢迎陈嘉庚一行,会后媒体记者见缝插针,对陈嘉庚进行了提问。1940年6月初,陈嘉庚刚刚访问过延安,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民选县长等政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记者说:“及至往西北各处回来,已明大概,诚百闻不如一见。”

1940年冬,陈嘉庚的回国慰劳之旅已接近尾声。11月29日,陈嘉庚等一行7人离开贵阳前往昆明。11月30日深夜,陈嘉庚一行抵达昆明。记者闻讯纷纷前来采访。1940年12月2日《神州日报》刊载的《陈嘉庚等前晚抵滇》一文中,陈嘉庚对记者说:“余等此次返国慰劳,历时八月,遍经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行程达五万余里,用交通工具十七种之多。”

12月9日,陈嘉庚等人到达芒市遮放,经畹町走出国门。

虽然陈嘉庚在云南只停留了短短20天,但国民政府在管理上的混乱和官场的腐败令陈嘉庚忧心忡忡。回到新加坡后,他到各地发表演讲,如实向侨胞报告在国内考察的见闻和观感,直言不讳地指出国民政府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陈嘉庚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手记】

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记住南侨机工

在参加本次报道之前,我对陈嘉庚、南侨机工的认识很少。真正开始深入了解,是5月份我成为了“重走嘉庚路”活动的昆明站联络员之后。 收集资料时,我见到了退休后四处奔波收集南侨机工资料的汤晓梅、曾经开着卡车重走滇缅公路的刁文华、捐资在云南畹町建起“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的林晓昌,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和传承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陈嘉庚以身作则,号召海外华侨回国支援抗战。他们中,有的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惜别家人;有的瞒着家人更名改姓,虚报年龄。他们心中只为回国抗战、为祖国奉献。抗战结束后,他们中有的回到南洋,与家人团聚;有的则是因为战乱等原因,留在了国内。 有国才有家。那些不畏牺牲、舍弃小家的华侨,用实际行动展开了全民族的抗战行动。南侨机工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这段历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身在何处,爱国情怀都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四个字——南侨机工。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影报道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李鸿睿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