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句,可是透过笔墨的却是两千多年前那位统一华夏文明,继往开来的始皇帝的丰功伟绩。

当年为了防御匈奴而建造的长城,没想到历经了2000多年的沧桑之后,如今它竟依然蜿蜒盘旋在燕山山脉,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景点之一。

不过,长城并非秦始皇遗留下来的唯一成果。他的一生创造颇多,有六项工程堪称世界奇迹。

这到底是哪六大奇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里长城

在八百里长的崇关峻岭上,青灰一体的长城宛如一条看不到头的巨龙横亘在南北之间。

向北将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草原文明诞生的地方,向南则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所在。

农耕地区,物产丰富,造就了中原各地能够养育大量的人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步兵军团的神话。

反观草原,由于环境恶劣,人们迫不得已只能逐水草而居,这就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马背上的“天骄”。

由于骑兵拥有强大的冲击力,缺乏重甲的步兵无法抵挡,因此和匈奴接壤的战国七雄们纷纷在自己的国境线上修筑城池抵御匈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21年,七雄之一的秦国统一了六国。面对着“奋六世之余烈”才获得的宝贵领土,刚刚自封为“始皇帝”的嬴政就立马揭开了新的篇章。

他深知步兵在对抗骑兵过程中的劣势,索性就一边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屯田戍边,一边把原先六国的北方城池和城墙利用起来。

他派遣民夫从山海关一线,沿着山脉一直延续到位于甘肃的嘉峪关修筑城墙和烽火台,同时还派出大量的军队驻守在这座据称有“万里之遥”的长城附近。

在往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尽管长城不止一次被北方的民族突破,但是它依然保留到了最后。

现如今我们从它残存下来的遗迹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数千年前的秦人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出心裁的秦甬道

相比较长城知名度,能说出秦甬道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然而它却是秦军致胜的关键。

因为修路一直都是一个周期长,收益慢的工作,所以在战国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没有那个诸侯王会调集民夫耗费国力用在北部战线上。而泥泞不堪的土路自然也承担不了大军出征所需运输的物资,这就导致了中原各国对待北方匈奴的态度一直是采取守势。

嬴政统一六国之后,他就结合着北部土质坚硬的特点,调集民夫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9条甬道。

这些甬道地面坚硬,千百年来寸草不生,走起来就像现如今的水泥路面,非常省力,秦军通过他能够快速机动抵达北部边境进行驻防。

同时,当成千上万匹携带着补给的驮马沿着甬道快速抵达帝国前线的时候,秦军的胜利就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项工程的遗物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它所展现出来的风采却经常出现在相关的历史电视剧里告诉后人曾经出现过的辉煌。

奔流不息的郑国渠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甬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秦军作战的进程,然而图有运输速度,没有充足的粮食和物产依然很难打持久战。

秦国发源的关中地区,素来缺乏水源,自然也就难以种植维持帝国扩张的粮食。

一旦秦军的兵源达到饱和,自然在向外扩张的战争中就难以有所突破。

为了解决兵源和人口问题,秦国除了不断地向外扩张和招揽人才,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切合实际的增加粮食产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嬴政打破头也无法破解这个难题的时候,一个远道而来的韩国人向他提供了一条“妙计”。

当时,秦国有着从六国“纳士”的政策,通过高待遇来吸引山东六国的人才。因此这名精通水利工程的郑国,自然就成了嬴政的座上宾。

他大胆的向秦王提出要在关中的泾河和洛水之间修渠的建议,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实施,那么秦国关中的大片土地将得到很好地灌溉,届时丰富的物产将会为秦国培育出更多的勇士。

嬴政很高兴,立刻派遣郑国全权处理此事,同时还安排吕不韦为他供应了充足的资金和民夫。

但是嬴政不知道的是,郑国来到秦国的真正目的是听从了韩王的命令,利用修渠来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使秦国无力前去攻打韩国。

尽管韩王的算盘打得很精,但是关东六国最终也没有抓住打破函谷,拿下关中的机会,反而是秦国在郑国的帮助下修筑了一条长达300里的水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水渠把原本两条不相干的河流(泾河和洛水)连接在了一起,此后两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从此再也没有为水源发愁。每到秋收季节,黄灿灿的麦浪迎风招展,不仅为大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泽批后世到现在。

今天中国的水利工程自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郑国渠的出现无疑向天下展示了中国早期水利事业的雄风。

秦国挺进江南的工具——灵渠

眼看着郑国渠的功效逐渐彰显,嬴政接着就把目光瞄向了水网密布的南方,尽管哪里当时人烟稀少,物产不丰,瘴气弥漫的地方随时都能要了秦军将士的性命。

然而,他想要做的是大一统的皇帝,自然要想尽办法把军队输送到帝国的边缘。

鉴于郑国渠的成功,他充分认识到水利的优越性,立刻在南方的水网地带开辟了新的水渠——灵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渠的修通意味着从湘江到漓江一带再无阻碍,秦军凭借战船就能顺流之下到达百越之地。

相比较郑国渠起到的灌溉作用,灵渠更多的是因地制宜的在南方成为了另一种“甬道”。

南北交通的打通,使得整个国家的政令得以施展,嬴政成为了比周天子权力更大的主宰者。

如今,斯人已逝,灵渠尚存。川流不息的灵渠水依然为南北游客们提供着便利,成为了秦始皇当年伟大功绩的见证。

尚未建成的阿房宫

在唐朝杜牧撰写的《阿房宫赋》里面,诗人从唐都长安城的繁华,充分的发挥出想象,力图勾勒出一个往前跨越近千年的辉煌时刻。

作为中国首位大一统的皇帝,嬴政在历代先王所建宫殿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不断地翻修和扩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缺乏人道主义的封建时期,被欺压统治的六国黎民自然就成了修建阿房宫的主力。

他们填满沟壑,推倒众山,在方圆数百里的地面上为嬴政打造出一个史无前例的宫殿群。

但是由于生产工具过于原始,即便每天有数十万民夫拼命劳作,但是施工进度依然十分缓慢。

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有亲眼见到完工的阿房宫。

更为遗憾的是,在他死之后不久,他的儿子胡亥没有能力驾驭这个庞大的国家。随着楚国旧贵族项羽的一把大火,阿房宫灰飞烟灭了。

如今,我们依稀能够从骊山脚下看到阿房宫的遗迹,那些夯土打造出来的地基,依然在给人们讲述着曾经发生的历史,宣示着这项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下皇城——秦始皇陵

在主流玄幻小说里,很多对秦始皇陵有过精彩描述。一来我国的史书中有过对秦始皇陵的详细记载;二来曾经出土的兵马俑和车马坑也在从侧面印证着秦始皇陵的不同凡响。

按照当时的规定,秦始皇陵从嬴政继位的那一天正式开始,直到他死去才能够封顶。

在长达38年的时间里,秦始皇动用了数百万的民夫进行劳作,同地上的阿房宫一样,地下陵寝的规模也相当震撼。

据说巨大的陵寝当中注满了水银,由黄金、白银和宝石打造成日月星辰围绕着巨大的秦始皇棺椁进行转动。

棺椁之下,工匠们耗费全部精力精雕细琢出秦朝统一之后的硕大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无论是河流还是山脉都标注的一清二楚,秦始皇棺椁的位置就在地图的骊山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与人们目前看到光秃秃的骊山坟丘不同,秦始皇陵的地面部分原本也树立着诸多的宫殿。这些宫殿的规模虽然比不上阿房宫,但是在庄严和肃穆方面却更有甚之。

可惜的是,痛恨秦始皇已久的六国军队无处发泄,最终用一把大火把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给烧毁了。

当2000年后的考古队员再次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能够从残存的瓦片和烧焦的黑土中重现当年的那一幕,可是想要继续向下挖掘,技术又不够用了。

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尽管只活了49岁,但是在他那短暂的人生当中却创造出了六项世界级工程,如今长城、兵马俑、灵渠和郑国渠尚在,继续向后人讲述老祖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