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实习生 冉怡乐

近日,在清华大学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化学工程系博士毕业生陈强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他表示,“毕业后将赴西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回到重庆建设家乡。”陈强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纷纷为其点赞。

封面新闻从西南大学获悉,陈强入职西南大学后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任含弘研究员、预聘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穿博士服的陈强。

结缘清华,“激活”科研细胞

今年28岁的陈强,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读博期间,他运用多学科知识攻坚克难,创新提出微尺度光酶级联催化新方法,探索化工产业绿色转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

说起陈强与清华大学的渊源,还要从清华夏令营说起。彼时还是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陈强,在夏令营期间与清华大学王玉军教授相遇,正是这次夏令营的经历,让陈强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学术科研方面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强和导师王玉军教授(左)。

2019年,经过考核,陈强如愿进入清华,跟随王玉军教授,在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微化工技术相关研究,开启自己的读博生涯。

在导师王玉军的指导下,陈强创新性提出微尺度光酶级联催化新方法,也就是在微观尺度下构建时空有序的级联系统,激发光反应与酶反应的更大潜能。

“光和酶是两个好用又绿色的工具。”陈强如数家珍,将光、酶催化剂分别固定化及成型,或顺序级联,或并行级联嵌套在微结构装置中,原料流经装置后,即被催化生成所需产品。

目前,该项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催化的分子层面。但陈强想更进一步,通过微反应技术精准控制光酶催化过程,为未来手性药物的绿色制造助力,让实验成果能够更好转化为产业应用。

但科研工作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陈强困在结构解析的难题中无从下手,导师建议陈强去试试生命学院的冷冻电镜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强参加学术会议做报告。

面对电镜,陈强是零基础的“小白”,在向生命学院的老师请教学习过后,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结构解析实验。最终,凭借攻坚的决心和毅力,陈强不断跨出化学、化工圈,汲取材料学等各学科知识,在无数的文献阅读、研究实验中打破固有模式、创新科研方法,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

读博的五年间,他作为第一作者分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IChE Journal》等化学工程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他所在的课题组团队自主研发制药微反应智能系统,生产的抗生素原料药已经应用于药企。

投身西部,“淬炼”育人生涯

从清华园出发,带着积累的学识与技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传递智慧与能量。在刚刚过去的清华大学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陈强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

“毕业后,我将赴西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回到重庆建设我的家乡。”陈强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南大学。

从山城重庆而来,陈强深知西部地区的发展需求,面对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他毅然选择回家乡任教。

“我将义无反顾投身教学科研事业,探索未知、追寻真理、服务社会。立志为祖国西部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贡献我的星火之力。”陈强在毕业典礼上说道。

据了解,陈强即将入职的是西南大学“含弘研究员岗”,他将任职含弘研究员、预聘教授。

“含弘研究员岗位应聘条件为,在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且具有学科内公认的顶尖学术成果,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获得同行专家高度认可。经过岗位培养后,能够产出标志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具有成长为该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潜力。”西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岗位自然科学类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不超过40岁。

据介绍,近年来,西南大学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力度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设立“含弘领军岗”“含弘英才岗”“含弘优青岗”和“含弘研究员岗”,超常规引进培育高水平人才;实施青年创新人才破格评审正高级职称,不设限制性条件,突出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和学科前沿领先导向,超常规选拔培育青年人才。

面对崭新的教学科研生涯,陈强坦言“有压力也有动力”。他计划为本科生上好一门有趣的课,引领他们进入实验室,培养科研志趣。对于自己未来的研究生们,他会因材施教、注重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为将来的研究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自清华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