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云南省纪委办公厅发布两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的情况通报,一是共青团云南省委以“挂职”名义大量违规借调工作人员;二是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频繁开展节庆表彰活动,增加基层负担。

通报称,截至2024年5月底,团省委“挂职”人员远超规定数,且基本上未按要求备案。截至6月25日,团省委仍有大量“挂职”人员,其中,6月中旬又新抽调4人。团省委借调干部范围广、时间长、人员多,“体外循环”情况突出,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等问题突出。

通报指出,2023年,省农信联社开展节庆表彰活动达13场次,经费支出高,这些活动重形式讲排场,动辄要求全省系统参加,一半以上与业务工作无关,并且要求拍摄制作各类风采展示视频,为准备这些视频,员工被迫耗费大量休息时间。

导致基层负担过重的原因多种多样,这两个案例都很有典型性,但反映的问题有所不同。

案例一中,以“挂职”名义借调工作人员,持续时间长,借调来的人成了做事的主力,而原本在编的工作人员却因此闲着。借调本意是为促进干部交流培养,以及解决一些临时性工作,大范围、长时间的借调,无异于上级机关从下级部门征用免费或廉价劳动力,这种扭曲的工作机制会产生严重后果。一来,被借调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这些人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被借调,原单位可能面临人手紧缺的问题;二来,由于借调了大量工作人员,那些在编的工作人员无事可做,甚至因此“躺平”。如此借调,可以说有违这种制度安排的初衷。

相对而言,通报提到的第二个案例可能更具普遍性,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基层负担很多时候都与形式主义脱不开干系。基层工作人员把大量精力放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务上,表演节目、制作视频等,带来大量支出,最终只是为了一个排场。过去媒体报道了很多类似案例,事实上,在为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这种现象是相对容易解决的,因为轻易就能分辨相应的事务有无必要,是否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如果能够打通基层反馈渠道,让基层工作人员积极发声,问题可能就不难解决。

倒是过度借调工作人员这种操作,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因为被借调者大多来自下级单位,即便承担了沉重的工作任务,可能也不敢有什么怨言。此次通报的借调案例,算是比较极端的,借调干部范围广、时间长、人员多、手续不全,容易引起注意,对于没有这么极端的借调操作,如果不深入调查,恐怕很难发现。

可见,为基层减负要明确问题根源。排查那些没有价值、存在形式主义之嫌的事务当然很有必要,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那些本应该做事的人,他们是不是在岗位上?有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他们可以肆意“躺平”,那基层负担怎能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