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沉甸甸的史料类报告文学——读张梅英《育英蓓蕾遍天下》

文/田江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一口气看完《育英蓓蕾遍天下》后,觉得很有心得,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冲动和澎湃。平心而论,这部报告文学不好写,或者说难度极大。已经过去了70年,在资料短缺,历史久远、旁证很少的情况下,通过挖掘、搜集、整理、创作,拿出一部沉甸甸的史料类的报告文学,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都很了解梅英,她有一股子韧劲儿,这种韧劲儿就是不怕千难万险,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写出这样一部报告文学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具体体现。

所以,看完《育英蓓蕾遍天下》后,意犹未尽,真想把这种感觉说出来,与同志们共享。

第一,这部报告文从抗美援朝的大背景切入,通过宏大叙事来引出解放前成立的晋察冀育英学校,告诉我们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有一部分是育英学子的父辈。他们舍生忘死、舍小家卫祖国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敬仰,他们的伟大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没有抗美援朝将士的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就没有祖国大后方的稳定和幸福;没有抗美援朝将士后代的繁衍与安宁,就没有将士们舍生忘死、一心一意浴血沙场的家国情怀。两者相辅相成,彼此照应。

第二,这部报告文学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多变,但多而不乱,繁而有序。从司令员、政委、军团长、连长、班长战士,到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农民群众,再到育英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师、保育员,再到育英学校的孩子们继而是老校友、老校友的亲眷家人、同学朋友等等,一百多个人物依次出现,就像宏大的战场一样。作品在交代这些人物时,不是简单的加以介绍,而是都与事态的发展相融合。所有的人,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在围绕着一切为了前方、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三个一切”这个大目标。所以,这些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人物关系逻辑清晰,繁而有序,让人读的时候心底透彻,没有丝毫的压抑之感。

第三,以育英学校的成立成长为主线,穿插描写抗美援朝战争、李家庄的历史以及文化传承、亲情乡情友情等等。整部作品的展现,既有宏大磅礴的战争场面,又有血脉相连的感人情节;既有对李家庄人文历史的深切回顾,又有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既有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又有小鸟依人的亲切场景。所以,整部作品显得格调高雅,气势恢弘。

第四,不做刻意的描写、夸张、抒情等修辞,朴素平实,如临其境,娓娓道来,亲切感人。这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家常式的语言,展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瞬间;用详实朴素的材料,叙述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作品虽然写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故事,但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假的,都确有其人,每一个故事都不是杜撰的,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作者查阅资料历尽艰辛,考察采访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六易其稿。朴素平实,构成这部作品的底色,也折射出作者朴实、敦厚、仁和、坚韧的为人处世观和价值观,更反映出作者驾熟就轻、功底深厚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同时,还有三点启示:

第一,育英学校能够落户李家庄不是偶然的,这是李家庄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军民鱼水情深的必然结果。育英学校在李家庄没有发生一点意外,犹如中央迁到西柏坡没有发生一点意外意外一样。群众基础坚如磐石、军民关系稳如泰山是根本保证。这一条对于我们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红色基因是可以传承的。育英学校在李家庄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但给李家庄乃至千千万万的李家庄留下了红色的种子,也给育英学校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虽然育英学校搬迁到了太原,但红色的记忆却犹如镌刻在他们身上的基因一样永不褪色。这些红色基因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消亡,而是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更加弥足珍贵。而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让这些红色的基因代代传承,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第三,和睦相处的亲情乡情是可以塑造的。我没有来过李家庄。不用说,这是一个充满人间欢乐、友爱乡情浓厚的村落。如果说,以前的李家庄是一个让组织放心的村庄,那么,自从有了育英学校,这个村又经历了一场人文洗礼,变得更加厚重,更加令人向往了。有了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李家庄的声望、名望、气象还会得到诸多加持,以其特有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家庄的明天会更好。

田江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