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打工人惨?既要承受工作上的压力,还要承受房贷车贷的压力,更“悲催”的是,你白天辛辛苦苦工作赚来的钱看似用来还了房贷,实际上却可能是石沉大海!

就像浙江的刘先生一样,贷款买了套新房,辛辛苦苦工作了九年,每月还9100元贷款,还了9年后,竟发现本金一分没少!还的全是利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先生在银行大厅崩溃嚎哭,对银行提出质问,谁知银行的工作人员冷淡万分,声称这与他们毫不相干。

看着刘先生涕泪横流的样子,哪个“房奴”不满怀同情地感同身受?这所谓的无底洞贷款究竟是什么原理?刘先生又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银行的解释是真实的吗?

欢欢喜喜买新房,一不留神“跌大坑”

欢欢喜喜买新房,一不留神“跌大坑”

九年前的刘先生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家庭美满,收入尚可,由于孩子刚刚出生,刘先生和妻子决定贷款买间大房子,以便孩子能愉快、自由地在家中成长。

这对已组建了家庭的成年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决定,然而却令刘先生一家走向了“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银行进行贷款时,对面给出了两种还款方式,一种是“等额本息”,一种是“等额本金”。并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刘先生对此一头雾水,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选择了“等额本息”,当时的他没能想到,这正是噩梦的开始。

从那之后,刘先生每月固定还款9100元,兢兢业业地还了9年,不久前他来到银行拉票据,竟惊骇地发现208万的贷款本金丝毫未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多年还的竟然全是利息,还了个“寂寞”!

别说刘先生会在银行大厅崩溃大哭、歇斯底里,任谁受到这样的打击,都会承受不住!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刘先生当即和银行进行了交涉,然而银行工作人员却冷淡地解释:“等额本息”确实是这样的,而这种还款方式是刘先生自己做出的选择,与银行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抨击银行的无情,但银行说的确实没错。“等额本息”虽然每月还款金额固定,但前期还款主要以利息为主,本金偿还速度缓慢,而“等额本金”则每月偿还相同的本金,利息逐月递减,虽然前期还款压力较“等额本息”更大,但总利息的支出更少。

也就是说,两者是前期压力小、但还的总金额少的“温水煮青蛙”型,和前期压力大、但还的总金额多的“长痛不如短痛”型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回过神来的刘先生对此瞠目结舌——虽然他也是大学毕业,但对金融方面的了解着实上不了台面,当初会轻易选择“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全倚仗工作人员热情的推销和偷换概念的“产品包装”方式。

如今再后悔也为时已晚!刘先生只恨自己当时没能做足功课!

普及金融术语刻不容缓

普及金融术语刻不容缓

虽然银行的工作人员三言两语间便将责任撇了个干干净净,但刘先生走到这个地步,跟银行的诱导真的毫无关系吗?

刘先生一个收入尚可的中年知识分子都在银行的花言巧语下受到了蒙骗,倘若换成一个完全无法理解金融知识的、与社会稍微脱节的老年人,或是初入社会不知人间险恶的年轻人,那岂不更是毫无招架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专业术语包装成营销话术,将贷款利率、还款方式和违约责任使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导致客户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自己经济利益上的极大损失。

而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却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赚得盆满钵满的目的。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不上骗局,但也绝不是什么公正客观的举动。

刘先生的遭遇在社会上也并非个例,由此可见,进行“金融术语扫盲”已刻不容缓,应当向普罗大众普及金融知识,从而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应做出努力。金融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客户提供公开透明的服务,确保客户的知情权,绝不能为了谋利而误导客户。

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光靠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自觉的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客户利益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公平公开、健康发展。

但愿这种悲剧能越来越少,但愿我们都能住上实惠的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