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晚霞中的晋阳桥 王韵菲 摄 右图:蜿蜒曲折的天龙山旅游公路 张昊宇 摄 下图:青山绿水的汾河二库角子崖 王韵菲 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莅临山西考察、两次深入太原调研,嘱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领袖的殷殷嘱托,为太原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太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省委部署,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要求,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并州大地上。

全域治山 构建山城交融生态格局

太原地处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历史上自然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市委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存量与增量齐抓,加快构建近郊百万亩森林围城、远郊百万亩生态屏障。2021年至2023年,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累计投资68亿元,提升森林质量42.48万亩,通道绿化533.2公里,村庄绿化491个,东西山先后建成30个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林木覆盖率达到43%。

今年春天,一只外表呆萌、憨态可掬的东北第一“神兽”狍子现身太原西山,肆意在西山旅游公路上奔跑,刷屏社交网络。“都说太原生态变好了!直到看到可爱的傻狍子,这回我是真信了……”“在东西山旅游公路上骑车,经常能碰到狍子。”“媲美汾河景区红嘴鸥的存在!”……网友们一句句留言,隔屏都能够感受到洋溢着的幸福感。

其中,在太原盆地区域,我市总投资26.87亿元,在10个县(市、区)营造水源涵养林537.8平方公里,提升生态系统涵水功能,让汩汩清流出深山。目前,晋祠难老泉水位已连续200多天超出泉口,晋源稻作区多处泉眼复流。据统计,仅西山沿线,便有5万多村民因生态向好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或在景区上班,或卖旅游商品,或开农家乐,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沿东西山旅游公路驰骋,满眼可见红、橙、黄、绿的斑斓。春有玉泉山樱花、桃花沟山桃花、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杏花,夏有龙山丁香花、杨家峪薰衣草,秋有崛围山、龙山红叶——姹紫嫣红的美景轮番交替,成片的花海、彩色树种在暖阳下展现迷人身姿。

通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特别是随着东西山旅游公路的建成、“九河”快速通道的延伸以及30个城郊森林公园的提档升级,东西山正在被揽入太原城的怀抱,青山常在、绿带环绕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绿色已经成为太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系统治水 打造水清岸绿滨水景观

太原市委坚决扛牢汾河流域太原段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陆域一体谋划,坚持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一体实施,扎实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2022年和2023年,全市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均为优良水体,优良率连续两年达到100%;4个省考断面均达到考核要求。

“五策丰水”让水量丰起来。黄土高坡汾河之滨,但见树影婆娑、万物葱茏,水光潋滟、鱼群游弋。每年向汾河生态补水1亿多立方米、对节水型灌溉予以生态补偿、晋源区关闭60多眼自备井严控地下水开采、摄乐公园等“城市海绵”建起雨水收集井和蓄水池……通过调水、治水、改水、节水、保水“五策丰水”,加速让汾河“水量丰起来”。

“五水同治”让水质好起来。汾河太原段上下游陆续建成7个人工湿地、“九河”沿岸每天产生的20万吨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市政污水管网、3座污水处理厂启动水质提升工程备战“九河”复流、高品质再生水直供清徐经济开发区大型工业企业,实施太榆退水渠沿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通过统筹推进饮用水、流域水、地下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推动汾河太原段水质持续改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鸟中“大熊猫”黑鹳在汾河筑巢栖息、灵动起舞。今年1至5月,河底村和韩武村两大国考断面,由去年同期的Ⅳ类水提升为Ⅲ类水,上兰国考断面,由去年同期的Ⅱ类水提升为Ⅰ类水。

“五措并举”让风光美起来。碧波粼粼汾河水,淌过锦绣太原城。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清徐段,沿岸栽种的波斯菊、细叶芒、重瓣黄刺玫等30余种花卉草木,让一度荒芜的河堤再现“风吹百花香两岸”的大河盛景。去年完工的生态治理项目,全长10.44公里,通过堤坡放缓、清淤疏浚、滩槽治理、栽种植被等,还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汾河水生态治理过程中,我市严格贯彻落实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五大举措的要求,扎实推进、稳步落实各项工作,将这条“母亲河”打造成水清岸绿的生态长廊、鱼翔浅底的景观长廊。

强力治气 厚植天朗气清幸福底色

晴朗天空、清新空气,民生之要、百姓之盼。聚焦重污染天气、臭氧和扬尘污染等突出问题,我市治污、控煤、管车、降尘多管齐下,全方位、全链条、全天候加强大气环境治理。

一微克一微克抠,一小时一小时争,一个点一个点治,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在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清徐县晋煤物流铁路改扩建项目,助推附近3家焦化企业运输方式从公路转为铁路,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污染排放,预计今年10月投用,年运输能力将达到2200万吨,实现“煤不露天、焦不落地”的清洁运输目标。

从“漫天撒网”到“精准定向”,科技治污让太原蓝天成色更足。市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中心,每天派出无人机排查违法排污的蛛丝马迹;紧盯168家企业1391个监测点位的重点工业企业用电监管数据,如有异常就立即展开排查;接入105家企业464个排口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实时数据,如果超标及时预警;布设在省城国道上的黑烟车报警系统,实时抓拍拖着“黑尾巴”的柴油货车;通过车辆基本信息及北斗定位数据,紧盯2283辆渣土车是否进入禁行区;通过环境敏感区设立的“电子围栏”,判定是否有高排放的施工机械进入“电子围栏”范围……

大气综合治理是一场动真碰硬的“刮骨疗毒”,这可以从扬尘治理成效中看出端倪——通过持续不断地治理,太原市区每月降尘量由2019年最高的22.4吨/平方千米降至2023年的6.4吨/平方千米,下降71.4%。去年,我市综合污染指数为4.95,实现2019年以来“四连降”,历史性进入“4.0+”时代。今年以来,太原人头顶的蓝天还在一天天增加。据初步统计,今年1至6月,太原市区优良天数108天,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天。

综合治城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市

城市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生态系统。让生活与生态共融,让城市融入自然,近年来,太原市委坚持里子面子并重、建设管理并举,下好“绣花”功夫,抓好精致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全市大规模雨污混接节点改造正扎实推进,让雨污水“各行其道”,涉及全市47个雨水系统。其中,兴华街雨水泵站系统成为第一个彻底实现雨污分流的区域。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试运行在望,通达桥、晋阳桥等连接汾河两岸,“九河”快速路四通八达,迎泽街东延、南内环街东延、东中环北延等“丰”字型高规格道路,让城市“血脉”更畅通。大街小巷中穿行的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特色游园、综合公园,每年数以百计的老旧小区完成节能改造……一点一滴的变化,汇聚成这座城市的绿色肌理,见证着这座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绿色蝶变。

护一抹蓝天,育一方产业,蕴一城繁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还存在于城市的管理养护中。市城管部门将滨河东路维修中铣刨出的破旧沥青混凝土集中回收,成为热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原材料;为避免道路在铣刨过程中产生扬尘污染,开始采用改性地聚合物注浆加固处置技术,减少对道路“开膛破肚”;在滨河西路养护中使用温拌超薄磨耗层养护技术,减少石料及沥青使用量。

绿色,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看得见、可体验、有内涵的深厚底色。去年4月,我市首个碳普惠平台——“龙城碳惠”小程序上线,公众通过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参与低碳环保活动等行为累积碳积分,碳积分可以兑换商品或服务,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展卷不忘来时路,回眸青绿满山河。

牢记嘱托、笃定前行,携手同心、不懈奋斗,久久为功、善作善成。540万太原人民必将汇聚起磅礴合力和不竭动能,以一域之实践鲜活印证“两山”理论之伟力。

记者 任晓明 殷雪鸢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