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农民朋友每年什么时候最忙,自然是种水稻和收水稻的时候。种的时候要先将田里的杂草清除,然后育苗插秧,接着还要除虫、预防病虫害等。收的时候要把稻子打出来,卖掉。至于其余的时间,可能就相对来说闲一些了,那么闲着的时候干嘛呢?

在南方的一些水稻种植区,农民朋友会在收完稻子后的农闲期,赶往咸淡水交汇的稻田,捕捞珍贵的“荔枝虫”。这种虫子颇具经济价值,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水涨船高。若捕捞得当,一个月内便能入账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因此,每逢捕捞季,农民们纷纷踊跃参与。

那么,“荔枝虫”究竟是何物?为何如今备受追捧,如此值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提及“荔枝虫”这一名称,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无疑是生活在荔枝果实上的小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荔枝虫的学名实际上是“疣吻沙蚕”。在民间,它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禾虫”。

禾虫是一种偏爱咸淡水交汇环境的水生生物,每年可捕捞两次。第一次捕捞期通常出现在农历四月份左右,正值南方早熟荔枝丰收之际,因此得名“荔枝虫”。而第二次捕捞则发生在每年的秋季,恰好是水稻收割的时候。

除此之外,禾虫通常栖息在咸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层土壤中,以水稻的根部为食(因此被视为稻田里的害虫),所以又被称为“金花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禾虫,其形态颇似蚯蚓,身披金黄夹杂红绿之色,体态丰满且充满浆液,行动缓慢,乍看之下令人心生畏惧,不少初次目睹者皆会对其产生排斥之情。然而,对于南方的农民朋友们来说,禾虫却是无价之宝。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用昆虫,而且在市场上的售价也相当不菲。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玩意儿真的能吃吗?这么“恶心”。事实上,禾虫确实可食用,并且在我国拥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便有记载:“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直至今日,禾虫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仍被视为餐桌上的珍馐美味,深受众多食客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想品尝禾虫美味,首先必须进行捕捞,然而如今这一过程并不容易。首先,尽管禾虫多栖息在咸淡水交汇处的稻田表层土壤中,但并非随处可见,唯有靠近海域的稻田方可寻得。

其次,禾虫的生长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它们通常隐藏在稻田的淤泥里,仅在繁殖季节才露面。因此,每年农历四月份和中秋节前后才是捕捞禾虫的最佳时机,这两个时段恰逢禾虫的繁殖高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产量甚微。若放在过去,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禾虫数量颇丰,每逢季节来临,便如繁星般密布于稻田水面,蔚为壮观。这时候,有经验的农民会在稻田出口守候,以灯光吸引禾虫(因其具有趋光性,倾向于向光源聚集),然后迅速捕捉,有时单次便能收获数百斤。

然而,自稻田开始使用农药以来,近海稻田水体受到污染,禾虫数量逐渐减少。尽管如今已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禾虫数量有所回升,但与昔日相比,仍相去甚远。如今在禾虫捕捞季节,若能每日捕获数十斤,已属不易,故禾虫产量仍然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昆虫类食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导致许多昆虫类食品价格上涨,如知了猴、食用蝗虫和九香虫等。禾虫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由于禾虫产量极低,近年来其价格不断攀升,通常每斤价格在50元以上(人工养殖的禾虫价格),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00元一斤,因此被一些农民称为“水中虫草”。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一些近海水稻种植区已经开始减少农药使用,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完全停止使用农药,并开始进行禾虫的人工养殖。然而,尽管如此,禾虫的产量仍然不足以满足需求。此外,由于禾虫的季节性提前,仅在短暂的时期内可以捕捞,因此许多养殖禾虫的稻田在尚未收获时就已经被预订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禾虫,作为一道极具特色的昆虫美食,其品尝方式可谓丰富多样。无论是蒸、炒、煲、炖还是焗,都能将其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众多烹饪手法中,瓦钵焗禾虫更是堪称一绝,其独特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此外,禾虫蒸蛋也是一道简单又美味的家常菜,能充分保留禾虫的原汁原味。

不过,尽管禾虫口感鲜美且市场价格不菲,但其主要消费地仍集中在福建和两广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朋友来说,禾虫的外形让他们根本不敢下口,同时,还将它评为“最恶心”的美食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曾有幸目睹禾虫的风采?又是否敢于尝试这道美食呢?快来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想法和经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