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南方的梅雨季节,本来下雨是好事儿,既可以缓解下炎热的天气,又可以给农作物浇灌,可雨下太大太长时间就不是好事儿了,容易造成涝情。

这不,最近因为梅雨季节的到来,南方多地都出现了涝情,农田就被淹了。像我老家这边还好,虽然雨水也很大,但还没出现涝情。不过,农田里的积水还是很多,不得以,很多农民朋友除了耕种夏播作物之外,还要忙着排水!

而除了排水,我还发现村里有不少乡亲拿着个小篓子,或者小盆子在稻田里挑挑拣拣,以为是在捉鳝鱼呢,走进一瞧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在捡稻田里长出的一种“黑珍珠”。至于为啥要捡,自然是因为这种“黑珍珠”是目前市面上十分值钱的“葛仙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仙米是个什么米?

乍听之下,许多人或许会误以为葛仙米与大米同属谷物之列,然而实际上,葛仙米并非谷物,而是属于念珠藻科的拟球状念珠藻属,学名便是“拟球状念珠藻”。之所以得名为“米”,乃因其形状酷似米粒,干后颗粒呈圆形,煮熟之后更是比米粒还要硕大,因此得名。

在民间,葛仙米还有“天仙米”、“天仙菜”或“珍珠菜”等俗称。这是因为葛仙米作为一种藻类,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厚壁孢子,这些孢子常常成串相连,形成链状。

其外形呈圆球形胶质状,色泽蓝绿,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堪比珍珠。再加上它无根无茎无叶,漂浮于水中,故而得此雅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朋友或许对葛仙米这个名字并不熟悉,误以为它是近年来才涌现的新型食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葛仙米拥有悠久的食用历史。

据传,在东晋时期之前,葛仙米被称作“天仙米”。后来,东晋时期的医学家葛洪在南土隐居时,在饥荒之年采摘天仙米为食,意外地发现了其增强体质的功效。葛洪进入朝廷后,将这一发现献给皇帝,体弱的太子食用后病愈体壮。为表彰葛洪的贡献,皇帝将天仙米赐名为葛仙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无论这个传说是否属实,至少可以证明葛仙米在我国已有至少2000年的食用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仙米通常生长在稻田、浅水沼泽、湖泊和溪流中的砂石缝隙或潮湿的土壤上,其中稻田最为常见。然而,在春夏季节,正值水稻生长旺盛时期,因此在这个时候是不会去田间采集葛仙米的。一般来说,人们会在水稻收割完毕后至次年种植水稻之前这段时间去田间采收葛仙米。

由于葛仙米往往是漂浮在水面或者附着在稻田泥土上,并且成簇地生长,所以采集葛仙米相对较为简便,只需使用漏网舀起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仙米如今成最贵的“米”了

如今,葛仙米在市场上的价格颇为高昂,野生品种的价格几乎达到了1000元/斤,即便是人工培育的,价格也高达180元/斤左右。许多人或许认为这是炒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主要是因为葛仙米的产量相当低。

在我国,能够种植葛仙米的地方寥寥无几,仅在湖北鹤峰、贵州、四川、陕西、广西(北流)、广东(仁化)、湖北(房县)、江西(井冈山)、山东(烟台)以及浙江(千岛湖)等地才有。由于葛仙米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目前人工种植的面积相当有限。

除了种植面积较小之外,亩产也很低。在已实现人工种植的地区,最高产量仅为每亩水稻田收获200斤葛仙米鲜藻,晒干后也仅有几十斤。

而在尚未实现人工种植的地区,纯粹依靠野生品种,每亩水稻田的产量仅为10公斤左右。如此低的产量,自然使得葛仙米十分珍贵,逐渐成为了最贵的“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仙米每年的生长季节主要有2个,一个是梅雨季节,一个是水稻秋收之后。如今正好是美誉季节,若你家乡是水稻种植区,且几乎不打农药,那么就可以去稻田里看看,或许就能发现。若是真发现了,那可别错过哦,赶紧捡回家吧!

葛仙米的食用方法极其便捷,仅需煮熟即可享用,亦或炖制成汤,甜咸皆宜,例如冰糖葛仙米、葛仙米炖鸡等佳肴。口感Q弹爽滑,保证您品尝一次便会深深爱上。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曾见过、品尝过葛仙米呢?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体验和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