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东司法·云讲堂》

主题:抵制网络谣言 清朗网络空间

嘉宾:何刚

区委网信办主任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

FM98.6音乐广播7月4日上午9:30-1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类型都有哪些?

1.自然灾害类谣言。举例:关于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的虚假预测或夸大其危害性的信息。

2.恐怖事件类谣言。举例:关于恐怖袭击、爆炸事件等的虚假预警或夸大其危害性的信息。

3.捏造犯罪类谣言。举例:关于某个具体人物或群体的虚假犯罪指控或夸大其犯罪行为的信息。

4.食品安全类谣言。举例:关于某种食品或产品含有有害物质、不合格等虚假信息的传播。

5.个人事件类谣言。举例:关于某个公众人物或名人的不实传闻、绯闻或谣言。

6.旧谣新传类谣言。举例:近年来,网上涉及“偷、抢儿童”等“老旧谣言”在网上反复传播,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舆论关注度高,容易引起社会负面情绪。

7.热点案事件的伴生谣言。定义:热点案事件发生后,往往带有巨大网络流量,一些人员借机编造发布涉事网络谣言,以达到蹭流量、博取关注的目的。

8.利用新技术新应用编造谣言。定义: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汇聚编造网络谣言;一些不法人员甚至使用黑客技术对网站平台进行攻击篡改,获取管理权限后发布谣言信息。

9.涉校园安全类谣言。定义:当前,学生安全和校园安全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不法人员迎合这种社会情绪与大众关切,为博取眼球、吸粉引流故意编造发布涉校园安全类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10.刑法上的虚假信息。定义:根据张明楷教授的观点,虚假信息在刑法上大体分为三类:与客观真实不符的、与客观事实不符但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评价的、需要用法益衡量的。

网络谣言危害性都有哪些(负面现实意义)?

1.个人伤害:网络谣言往往针对个人或特定群体,导致受害人的名誉受损、隐私泄露、心理压力增大,甚至可能引发抑郁、自杀等极端行为。

2.社会信任危机:网络谣言的传播会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导致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当虚假信息泛滥时,人们可能会对所有的信息都持怀疑态度,使得正常的社会交流变得困难。

3.经济影响:网络谣言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关于某个公司的谣言可能导致其股价暴跌,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谣言还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网络谣言的泛滥会破坏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企业可能因受到不实信息的侵害而面临声誉损失、客户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其正常运营和发展。

4.破坏社会稳定:网络谣言的传播容易引发社会恐慌、误解和冲突,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的网络谣言,如“地震预警”、“疫情爆发”等,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混乱,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其危害性更加显著。

5.政治影响:网络谣言还可能对政治产生影响。一些针对政府、政党或政治人物的谣言,可能破坏政治生态,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甚至可能导致政治动荡。

6.误导公众:网络谣言常常披着“真实”的外衣,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的判断和决策。当公众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时,他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动,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或带来不良后果。

7.破坏网络环境:网络谣言的泛滥会破坏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秩序。大量的虚假信息会占据网络资源,影响正常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同时,网络谣言还可能引发网络暴力、谩骂等不良行为,进一步恶化网络环境。

8.法律层面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违反了法律法规,破坏了法治秩序。相关部门需要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等乱象,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为了打击网络谣言,相关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监测、调查和处理。这不仅增加了执法成本,还可能影响其他重要工作的推进。

清理整治网络谣言的必要性有哪些?

1.保护个人权益:网络谣言往往针对个人或群体,散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清理整治网络谣言可以保护个人免受不实信息的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

2.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谣言的传播容易引发社会恐慌、误解和冲突,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清理整治网络谣言,可以消除不实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3.保障信息安全:网络谣言的泛滥会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影响正常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清理整治网络谣言有助于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保障信息的安全与畅通。

4.维护政府公信力:网络谣言中不乏针对政府、政党和政治人物的虚假信息,这些谣言会破坏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通过清理整治网络谣言,可以维护政府的权威和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5.促进经济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损害企业声誉、影响消费者信心等。清理整治网络谣言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6.提升网络素养:清理整治网络谣言也是对公众网络素养的一次提升。通过教育引导公众识别谣言、抵制谣言,可以提高公众的信息鉴别能力,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

7.构建法治社会:网络谣言的清理整治是依法治国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通过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可以维护网络空间的法治秩序,构建法治社会。

清理整治网络谣言的具体措施都有什么?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谣言的定义、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为清理整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律依据。

2.建立健全网络谣言的监测、发现、辟谣、处置全流程工作规范,确保各部门和平台在处理网络谣言时有章可循。

(二)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1.加强对网络平台和自媒体的监管,督促其履行主体责任,及时清理和处置网络谣言。

2.加大执法力度,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提高公众辨识能力

1.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

2.普及辟谣知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络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四)建立辟谣机制

1.建立和完善辟谣平台,及时发布辟谣信息,澄清不实传言。

2.鼓励和支持媒体、专家学者等权威机构和个人参与辟谣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解读。

(五)强化技术手段

1.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谣言进行自动识别和过滤。

2.研发和推广网络谣言溯源技术,追溯谣言源头,切断谣言传播链条。

(六)加强部门协同和社会共治

1.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清理整治网络谣言的合力。

2.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网络谣言治理,发挥行业组织、网民等社会力量在清理整治网络谣言中的作用。

打击网络谣言及不实信息的法律依据都有哪些?

我国法律关于网络谣言的责任,根据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违法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四)项 寻衅滋事罪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21号)

第五条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针对党员和公职人员在抵制网络谣言方面,有没有具体的要求?

1.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遵守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不参与、不发布违背党的基本路线、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歪曲党的政策等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

4.不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不破坏党的集中统一,不丑化党和国家形象,不诋毁、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

5.不制造、传播各类谣言,尤其是政治类谣言,不散布所谓“内部”消息和小道消息。

6.不参与反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网络论坛、群组、直播等活动。

7.在网络平台上以职务身份注册账号时,应向所在党组织报告。

8.履行举报监督义务,发现违法违规违纪信息或传播活动时,应及时向网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您对听众们辨别抵制谣言有没有什么指导性建议?

1.对于未经官方确认或来源不明的信息,保持怀疑,不轻信不传播。

2.对于可能为谣言的信息,先查证信息来源,看其是否可靠、权威。

3.关注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官方信息,以官方消息为准。

4.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常识和逻辑。

5.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网络信息。

6.发现谣言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相关平台举报,共同打击谣言。

7.积极传播科学、权威的信息,反对和抵制谣言。

8.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不参与制造和传播谣言。

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10.公众人物和网络大V,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反对和抵制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