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6岁的李三元练习进退连环拳。牛利敏 摄

7月2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晋源区晋源街道东关村,66岁的李三元已来到村委会大院,和老伙计们一板一眼地开始练功。从小到大,每日习武已成为他开启一天的独特方式。东关村是当地出名的“武术之乡”,村民有习武传统。至今,在东关村,40岁以上的当地村民几乎个个都是“练家子”。

走进“武术村”

7月2日上午,东关村村委会大院里,七八位身穿练功服的村民正在相互“比划”。

62岁的李翠萍一套形意龙兴剑法,似游龙戏水,动作流畅。

67岁的崔智手执大刀,与66岁拿着长枪的张定中面对面,正是大刀对长枪。你来我往,招招惊险,令人捏把汗,但又忍不住想细看看,究竟是大刀赢了长枪,还是长枪占了上风。刚刚战罢,67岁的张建生又和崔智上演一出单刀破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5岁的崔义与56岁的闫富根对练。牛利敏 摄

75岁的崔义拿着一根木棍,56岁的闫富根双手执小勺(兵器的一种),两人你来我往,兵器相互交织,令人眼花缭乱。

82岁的李鑫和66岁的李三元舞一套形意拳的进退连环拳,步法与拳法相配合,粗看不明所以,细看却发现,武者拳拳有机关,招式变幻莫测。

那边,一位老妪拿起3米的长枪,随手舞动,看起来精神奕奕。上前一问,这是93岁的马锁莲老人。

形意拳八式、春秋大刀……村人表演着,沉浸在武术习练带来的享受中。是的,几百年来,练武成为他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2岁的李鑫习练枪法。牛利敏 摄

尽是习武人

旧时,东关村是古城墙脚下的一个村子,是驻军、屯兵之地,当地有尚武传统。清朝年间,晋商繁荣发展,看家护院坐店押镖的武者应运而生,学武之风更烈……82岁的李鑫在村里德高望重,将村里人习武的传统一一道来。

他随手拿起一根木杖说:“这叫鞭杆,中间是空的。当年老一辈走镖时,会将银票塞进去,拧好便是手杖,但遇到敌人,便成为趁手的兵器!”

村里练武的传统一辈辈传下来,到李鑫已经是第6代了。在他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村里男女老少农闲时,就喜欢聚在一起“比划比划”。长枪、短剑、三节棍……对这些冷兵器,人们耳熟能详。

最令李鑫难以忘怀的,便是当年一帮年轻人聚在一起探讨武术,谁被打败了也不恼,回家暗自再修炼去。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学校专门开了武术课,李鑫他们便在学校义务当武术老师,教出一拨又一拨弟子。

63岁的李云凤是从外村嫁来的媳妇,看起来比同龄人要年轻几岁。嫁过来后,她从一个毫无基础的“小白”,开始对武术有了兴趣,现在也有了一身功夫。

因为村里练武的人多,所以,武术在东关村又被称作“窝儿拳”,意思是大家都习武。

“爷爷是镖师”

崔智身材敦实,一把大刀耍起来虎虎生风。令人难以想象,这是位即将古稀的老人。

“我们村出好镖师,我爷爷当年就走镖!”提及爷爷,崔智一脸自豪。村里人都知道,崔智的爷爷崔铜保武艺高强,号称“崔铁腿”。爷爷的传说在村里家喻户晓,至今,村里还流传着——这边“崔铁腿”还在和人们聊天,一个不注意,他就已“飞”到屋檐上。同时代这样武艺高强的老师傅在村里还有几位,郝武成、康守让……他们无私教学,令武术在村里发扬光大。

崔智的父亲从小也练武,在父亲影响下,崔智兄弟们也个个习武爱武。走进崔智家院子,几米长的武器架上,摆放着钩镰枪、大刀、宝剑等20多种兵器。“这‘大勺’‘小勺’(兵器名)和三节棍是爷爷留下的,钩镰枪和大刀是我爹使过的……”数念着这些兵器的来历,崔智陷入回忆。

介绍完兵器,崔智拈起一杆长枪,在自家柿子树下舞起来。光线透过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那一刻,似乎时光穿越……

四代皆会武

清晨8时许,80岁的刘三妮已经做完家务活儿,打了一套太极拳。刘三妮是李鑫的老伴,因习武多年,所以虽已八旬,却耳不聋眼不花,身板倍儿直。李鑫家已四世同堂,四世皆会功夫。

李鑫从小习练形意拳,后来吃上了武术这碗饭,目前担任太原市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太原市鞭杆拳协会副会长、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他家正房东墙上,几十枚武术比赛的奖牌和奖杯满满当当。至今,他还常常受邀在国内各地担任武术比赛的裁判,在业内很受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鑫与女儿李翠萍练习形意拳。牛利敏 摄

李鑫有三个闺女一个儿子,个个会武。尤其是大女儿李翠萍,更继承了他的衣钵。说着,穿着蓝色练功服的李翠萍拿起一柄六合刀表演刀法。虽已是62岁的花甲老人,如今也当上了奶奶,但她身形灵活,双眼炯炯有神。原来,李翠萍每天都要练武两个小时,不曾有一天懈怠。

别人家父女在一起聊的是家常,而李鑫和大女儿聚在一起,探讨的却是太极、八卦、南少林。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题,父女关系甚笃。

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翠萍的儿子练的是体育十项全能,就连她的孙子、孙女,也比同龄人身形更矫健、反应更快。10岁的孙子会打五步拳,4岁的孙女后空翻练得那叫一个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3岁的马锁莲轻松舞动长枪。牛利敏 摄

有武又有德

村里习武传统源远流长,经常有武术爱好者甚至外国友人前来讨教学艺。以李鑫为首的村人从来都热情相待,毫不吝啬地交流,充分展示了村人的武德。

因为会功夫,所以,每年正月里闹红火,东关村的舞龙舞狮总是最出彩,动作精干漂亮,村人都引以为傲,兵器对练也成为“社火”的内容之一。

“养灵根静心者,修道也,成也;固灵根动心者,敌将也,破也。”李鑫说,这是村里习武之人秉承的原则,意思是讲,习武先修心,一定要讲武德,存了打斗之心,那练武之路终究不会长远。李鑫家里挂着“修武先修德,德高就艺高”的横幅,以此自警。

练武之人心存侠义。有一次,李鑫在一家饭店吃饭,结果碰到一群混混吃完饭赖账,聋哑老板急得怒不能言。李鑫好心上前劝说,这帮混混一看来了个“多管闲事”的老人,举起碗扔过来,李鑫一把接在手里;对方扔来一把椅子,又被李鑫稳稳托住。几人想以人多取胜,李鑫却轻松制服对方。看到李鑫有真功夫,几人服服帖帖,想拜师学艺。李鑫却提出要求:从此改邪归正,不再寻衅滋事,才教他们。过了一段时间,几人果真不再挑事,李鑫才教他们太极拳,并告诉他们,习武是为养生,锻炼身体为社会多作贡献。

以李鑫为代表的东关人做事就是这样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李三元说:“当年村里男女老少都练武,到现在,年轻人忙着谋生,村里的习武传统面临‘断档’的可能。我们也在琢磨,怎么就能把这些宝贵的‘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广大!”

39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刘瑞峰也会些拳脚功夫,对武术情有独钟,他说,村里正在协助村民申请非遗,将东关武术最大程度地保护起来,让这份练武传统和武德传承下去。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