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南风窗”的一篇推文,《张雪峰,杀死理想,盆满钵满》,想起现在正是高考填志愿的阶段,而我对张雪峰一直以来的怀疑态度,引起了网友的不小争议。大号的那篇《你最好少看张雪峰》,成为十万+后,每隔几天,就有读者在后台怼我,“何不食肉糜!不看张雪峰,难道看你吗?”

之前我还是从“理想主义”这个角度,试图给处于焦虑状态的家长提供个思路。

后来发现,他们并不在于什么理想,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必须是实用的,有“钱途”的,有保障的。

那么我就从实用的角度去谈,从这个角度,我也非常怀疑张雪峰式的高考填报志愿的可行性。

更何况,找张雪峰公司“峰学蔚来”填志愿并不便宜,有11999元、17999元两档,而且你还很可能得不到张雪峰本人的服务,而是他公司的工作人员。

这种东西,真的能选出最适合孩子发展的志愿方向吗?

就说,新闻理想,我觉得这东西就很重要。昨天在大号发了篇关于调查记者的,很多读者误会我说,把调查记者消失的原因全部归于“缺钱”。其实不是的,我想说的是,在调查记者这个群体中,其实有相当多数的伪理想者,他们就是因为赚不到钱了,才离开了行业。但是李微敖这样的调查记者,不还是在一线做吗,人家是真有理想的。

理想本身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但是在实用主义泛滥的当下,很多人不愿意去提这个事,觉得臊眉耷眼的。

但是对于一个十七八岁,即将离家步入大学的孩子来说,理想难道不才是最重要的吗?一个孩子,如果在上大学的起点,就开始去计算利益得失,考虑几年后可以赚多少钱的事情,那我觉得,的确是民族之悲哀,也是个体之悲哀。

以我自己为例,当年我考上985大学,我父亲给我选的工科专业,其实我是很不满意的,直到现在,踉踉跄跄读完了博士,我还是不满意。因为不是我擅长的东西,尽管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但是如果把我放在更合适的专业,更好的平台,我肯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绩。

一些读者担心我这种一天二更的写作方式,迟早会把自己给消耗没了。

这里解释一下,我之所以这么干,一个确实是还有很强的表达欲,想写。这个跟平台对我的限流有关,越是限制我,我便越忍不住想要表达。

其次,我始终觉得我现在写得很多文章,依然是习作阶段,还没完成风格化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大量的练习,我本应该在十年前就完成了,但是我都三十岁了,才开始做这种事情。

如果当年高考志愿,我选了个看似不能赚钱的文科专业,比如新闻学,那么对我现在写时评,肯定是会更有帮助的。

所以高考志愿这东西,一定得遵从孩子的内心,有理想的追求,这个东西本来就很现实。因为倘若以后你孩子并不热爱他的专业,他可能赚到钱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个人,真正热爱他的专业,热爱他的事业,那么即便赚不到钱,他也会坚持他的理想,并将其内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觉得一辈子在这个专业里面活着,就挺开心的。因为这个专业,他还会结交拥有相同志趣的人。人也会活的越来越真诚,越来越有趣。这样难道不好吗。

考虑去几线城市学个计算机还是金融,或者自动化,这个不是在杀死理想是什么,当然是杀死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杀死理想的,当然不只是张雪峰,还有用急功近利之心给孩子乱填报志愿的中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