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在三门峡市访问两座博物馆的次日,我驱车向西,直奔晋南的芮城、永济。芮城一带有许多很著名的古迹,比如永乐宫、普救寺、鹳雀楼等。我在 2021 年到山西旅行的时候,也来过这些地方,但如今检视当年的照片,已经达不到在访古文章中使用的质量,因此这次算是再次光顾,不过因为永乐宫已成旅行网红地、且内部壁画不许拍照,见于《西厢记》的普救寺毕竟出于小说家言,鹳雀楼是新建的,而广仁王庙和城隍庙等古建筑我又不打算多涉及,所以再走老路,也只是为了那里的唐代大铁牛。
唐代大铁牛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其东西方各自不远,分别是张生崔莺莺演绎爱情故事的普救寺和“更上一层楼”便可望见黄河的鹳雀楼。因为我已经是第二次来临,所以就直奔大路旁的铁牛而去。
蒲津渡黄河铁牛
01
重见天日的唐代铁牛
这些大铁牛本来是沉没在水底的,怎么会被打捞上来了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晚清时期,山西盐商生意做得很大,他们的盐船就从黄河的蒲津渡发出。但大批盐船进进出出,总有几艘盐船船破漏水,甚至有船只因此沉没。盐商派人下水查看,也没有发现。尽管如此,盐商的疑惑却是一代代地传下来了。而蒲津渡的当地老人也有回忆,说他们儿时下河游泳,在枯水期的时候,往往会在水下摸到牛角样的东西。
这些传说被永济县博物馆樊旺林馆长在无意间听到,当时他就联想到了传说中的一样东西——黄河大铁牛。熟知当地有关史料的樊馆长知道古籍里有一段记载:“于蒲津关两河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及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亦四,夹岸维舟,河梁用成。”他将史料同传说对应考虑,认为河底剐坏盐商船只的,很可能就是这些铁牛。
黄河大铁牛发掘现场
有此推测,永济县博物馆向上级报告之后,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 1988 年开始,正式开启了对蒲州城西黄河古道两岸的勘探。工作人员们耗时一年多,在一千多平方米的河滩上打了五千多个探洞,最终发现了河道之下埋藏着的巨大的铁牛、铁人。此后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终于将四尊铁牛全部清理出来。在之后的发掘中,又出土了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黄河铁牛旁边的唐代碑座
专家学者对清洗出来的铁牛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黄河铁牛铸造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结合历史记载,可以推知当时的建造背景。黄河蒲津渡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河上建有浮桥,却屡次毁于黄河的冲击,唐玄宗命兵部尚书张说重修此桥,张说想到的办法,就是熔铁铸牛作为桥墩以代替木桩,冶铁结链代替绳索,以此来打造可以抵御黄河水冲击的铁桥。据推算,这项工程十分庞大,大概耗费了 1100 吨的铁,占开元年间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
铁牛、铁山与系缆铁桩的位置关系
唐代铁牛重见天日固然是好事,然而如何保护呢?反复讨论后,有关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 12.2 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其它遗迹如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台阶以及在铁人周围用石块铺设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复原。我们现在看到的铁牛就是以这种状态保存在蒲津古渡的。有人或许会担忧:露天陈列,铁牛会不会生锈毁坏?这种情况短时间应该不至于,因为铁牛所用的材料可能别有玄机。它在数百年的河水冲刷中仍保有最初的模样,所以它的原材料应能抵御生锈。对于铁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依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没有更好的更好办法时,就地陈列还是稳妥的,起码再放几百年不成问题。
复原建造的唐代石堤
02
唐代铁牛的结构与价值
出土的黄河大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伏卧。铁牛形象逼真,造形生动,两眼圆睁,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状若负重。每尊铁牛高约 1.9 米,长约 3 米,宽约 1.3 米,在铁牛的下方,有 6 根直径 0.4 米、长约 3.6 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反向出伸一只铁足,像地锚一样,牢牢扎入地下。在铁牛牛尾后有直径约 0.4 米、长约 2.3 米的横轴,用于拴连桥索,横轴轴头有纹饰,分别为菱花、卷草、莲花等。据测算,每头铁牛的重量大约是 30 吨,加上下面的底盘和铁柱,共约 70 吨,是典型的巨无霸。
唐代黄河铁牛和铁人
四尊铁牛旁各有一作牵引状的铁人。铁人现在露出地面的部分高 1.5 米,肩宽 0.6 米。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
当时铸造的铁牛有两组,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形成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铁牛其实就是对拽铁索的索桩。不过今天只找到一组,另外一组应该还深埋在地下。
胡人形象的铁人
铁牛与铁人
铁牛后面的七星铁柱
巨型铁牛除了固定索桥外,据说还有其他作用。《易经》有“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之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还是对黄河之水的一种震慑。古人讲究阴阳之学,在铸造铁牛时,还铸造了四个铁人以及七星铁柱。尽管它们都是栓系桥索的桩柱,但七星柱代表天(即北斗七星),铁牛为土、代表地,再加上铁人,就是天地人俱全了。有桥梁专家称赞铁牛、铁人的创意说;“这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03
历史悠久的黄河古渡蒲津渡
介绍黄河铁牛,离不开蒲津渡,因为铁牛就是安放在蒲津渡两岸的。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的蒲津渡,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地处要冲,被视为兵家重地,是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间的交通要冲,历史上多次在这里修造浮桥。
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元年(前 541),秦景公的弟弟公子鍼非常富有,怕人杀他,故逃往晋国,因此造舟于河。这里的“造舟”其实是临时搭建浮桥,建桥之处,就是蒲津渡附近。《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初作河桥”,用以进攻韩、赵、魏各国。桥址就在古蒲州城西门外。这个“初作河桥”,应该指的是固定的黄河浮桥。
古蒲州城城门
此后,从北魏到唐初的三百多年间,蒲津桥都是竹缆连舟的固定式浮桥。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不断维修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蒲州升格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三年,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倾一国之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建成铁索浮桥。
唐代铁索浮桥复原图
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五百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宋代,神宗赵顼曾多次下诏,维修蒲津桥。金代控制晋南时,设有专管浮桥的官员,直到金元光元年(1222),金军与蒙古军队争夺河中府(即蒲州城),金军将领侯小叔纵火烧绝蒲津桥。此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关成为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1886 年,舟桥已毁,蒲津渡彻底废弃,只余东岸铁牛、铁人和铁山。1911 年后,铁牛等也被泥沙埋于地下。
唐代铁牛雄姿
在 1988 年、1991 年对蒲津渡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中,得知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 米。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石堤系垒砌石条、分两次砌筑,石条间有铁锭加固,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十分牢固。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就是在紧靠石堤处发现的。附近还发现一座 4 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槛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处。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和“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 10 余枚铜钱。
建设中的蒲津渡遗址公园
蒲津渡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大型遗址。它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的变迁过程,为历史地理、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而今,围绕着唐代铁牛和蒲津古渡,当地政府正打造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遗址公园,想来以后会有更多的古迹可访吧?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