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斯可 贺媛)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在这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土地上,走出过许许多多历史名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对当地人文、政治、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最直观的影响就体现在地名上。

地理名称:桥峪

区域位置:陕西 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峪(图片由刘斌提供)

地名来历: 《山海经》云:符禺之山,招水出焉,西之山曰棋盘山,峪内左有三岔坪,右有插剑石,其下曰千顷漫,龙王嘴东有黑龙泉,西有白龙泉,其南之山曰符禺山。桥峪古称招峪,距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南部山区5千米,峪口海拔764米,峪道深35千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溪水潺潺(图片由刘斌提供)

据传,东汉户部尚书王乔为官清正廉洁,渐渐对官场不正之风厌倦,但又无力回天。于是,五十岁弃官还乡,来到郑县大扎乡(今大明桥峪峪口棋盘山东侧山沟内),建造茅屋,开荒种地,吟诗作画,不问政事,独享山水田园之乐。

郑县的叶县令,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访贤纳士。得知王乔隐居于此,诚恳请求王乔来县衙出谋划策,造福百姓。王乔应允,但不愿留住县衙,他与叶县令约定,每月朔日初一来,望日十五归,独步往返,不用官轿接送,不惊四乡黎民。就这样,在王乔协助下,几年功夫,郑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王乔和叶县令受到郑县百姓尊敬爱戴,颂扬之声传遍秦岭南北。

有一年朔日,王乔翻山越岭,过沟下塬,去县衙议事。叶县令道:“老令公有所不知,学生昨夜一梦,梦见了一只大鸟,驮着您穿云过雾,来至县衙,谈笑风生。老令公正直善良,智慧超群,治郑有方,百姓称赞,玉帝感动,特命太白金星下凡,擢你升华。转瞬之间,您走出县衙,大鸟载您腾空而起,腾飞巨响将我惊醒……常言梦寐有报,我恐再难见到老令公,心慌不定,谁料您竟早来寒衙,莫非咱们交情缘分未尽?”言毕,即引王乔驿馆安歇,传令备宴洗尘。酒至半酣,话正兴时,突然雷电交加,火光爆发。二人正在惊疑,一只大鸟已飞到面前,开口便说:“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已在县衙上空。”王乔听罢,连忙出衙跪拜。须臾,太白金星空中宣旨:“天才王乔,清正廉洁,一尘不染,造福百姓,功感苍天。今功成名就,俗缘已尽,命汝速离红尘,正果归天。”王乔谢道:“乔乃一介书生,何功何德,为民造福,乔之夙愿,别无他求,唯准我拜别峪上父老,再登天台。”说罢太白便和玉凤大鸟一同回天。王乔朝天深拜,即向叶县令诀别。即回峪中,与乡邻依依辞别。当日黄昏,叶县令听到了王乔在峪中草堂坐化的消息,便赶到峪中,将王乔在峪中厚葬,并建乔公祠,改招峪为乔峪,以示纪念。随着时间的流逝,乔峪演变为桥峪,名称沿用至今。

另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兵败长安,撤退到华州,大队人马撤至乔峪,被水挡住,不能前行。闯王遂派先头部队遇水造桥,顺峪奋进,使起义军主力成功退入秦岭,桥峪因此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峪水库(图片由刘斌提供)

发展现状: 桥峪七十多里峪道,河两岸群山连绵,层层叠叠,与其他峪道相比,稍宽阔平缓,向南可到金堆和商洛,交通相对便利,古为交通要道。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工作者在桥峪首次发现,沿河东岸,从锭子口到中龙,有延续四十多里的古栈道遗址。如今,栈道已毁,仅存85个凿在山崖上的石窝,石窝有楔形、方形和圆形。专家推测,该栈道为汉至元代华州经桥峪来往于金堆和商洛的一条交通要道。自古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桥峪仍为通往金堆的要道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峪水库修建现场(图片由中共渭南市华州区委党校提供)

作为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桥峪水库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座丰碑。桥峪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千百年来,这里干旱少雨,不仅农业受到了影响,连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1969年,华县政府按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建设指示,为了解决塬区用水问题,启动了桥峪水库工程建设。全县十多万人民聚集桥峪口,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工程全部靠人力作业,历时4年完成主体工程。桥峪水库最大库容854万立方米,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灌溉面积1.15万公顷,至今仍是华州重要的水源地,滋养着一方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峪水库航拍(图片由刘斌提供)

如今,那声声震耳的铁锤声和隆隆炮声,早已湮没在历史深处,但这段桥峪历史蕴含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桥峪精神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是留给华州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铭记。

图文来源丨华州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丨华州区委党校

整理编辑丨看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