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政当村
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城出发后不久,采访组便一头扎进茫茫林海之中。山如刀切斧削,悬崖深不见底,独龙江水浩荡奔流。
独龙江乡是中国最边远的乡镇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亲切关怀、殷殷嘱托,让一步跨千年的独龙族群众倍感温暖、信心倍增。
而今,独龙江不再遥远,“太古之民”独龙族告别封闭与落后。记者一路向北翻越高黎贡山,转过800多道弯,终于与位于独龙江乡最北端的迪政当村相遇。
独龙江畔 千年一跃
“路通了,人来了”
午后,山风吹拂过静谧小院。村民陈永华风尘仆仆回到家中,马上拿出账本记录:2024年7月29日至8月4日,给安徽大学师生当向导,收入3900元。
账本里夹着许多照片,其中一张10多年前的老照片上,人字形的木楞房以茅草覆盖,房前是湿答答的泥土,微光透过木板空隙在昏暗的屋内留下斑驳光影。“以前进独龙江的路,是挂在山崖上的天梯、横在江面上的溜索,以及又窄又晃的吊桥。每年大雪封山路就没了,独龙江就成了一座孤岛。”陈永华说着看向窗外。而现在是与照片截然不同的景象:溪流穿村而过,整洁美丽的安居房前花团锦簇,孩童在水泥地板上追逐嬉戏。
1999年、2014年、2018年、2019年……陈永华账本第一页写下的时间,分别对应着独龙江公路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就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作出批示、独龙族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回信等重要时间节点。在陈永华看来,这些数字浓缩着一个“直过民族”追赶跨越的非凡历史。
“路通了,就有人来了。”跟随陈永华来到松涛客栈,4间客房均已住满。如今,迪政当村到县城的时间从过去的9个小时缩短到2个多小时。“阿妹,住得怎么样?”陈永华和林亦婷打招呼,她是云南大学的研究生,已经住了半个多月。2020年,陈永华将自家闲置房屋改建成客栈,今年已为他家带来3万元收入。
“嘀嘀”,一辆大卡车驶进村来。很快,从保山市运来的水果和蔬菜一销而空。“金智,听说你马上读博士了?我经常跟姑娘讲,要向你学习。”刚买完菜的村民李秀莲停下脚步,和一位年轻人打招呼。“是啊李婶,我打算继续研究民族文化。”“95后”木金智是云南大学的博士。“哎,金智,我准备去县城做独龙牛生意,你觉得怎么样?”对村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民们都“高看一眼”。
路是梦的起始,梦是路的延伸。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独龙秘境,也有更多年轻人走出高山峡谷拥抱梦想。目前,迪政当村在读大学生有10余人。
共话村情 共商发展
“有内生动力,就成功了一半”
独龙江畔,夜色正浓,村委会内灯火通明。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迈出了乡村振兴新步伐。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天我们来找一找迪政当村的未来发展之路,大家可以敞开来说说。”迪政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孔智觉先开场。
熊当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李志忠首先发言:“6月乡里牵头成立了旅游公司,就落地在我们迪政当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这上面我觉得可以做篇大文章。”
木当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木春龙点点头,赞同道:“这几年大家心更齐、动力更足了,有闯劲的人现在已经在村里开起民宿、当起旅游向导,但业态还是单一,还有提升空间,下一步要增加旅游项目才行。”“独龙族民歌我最拿手,旅游搞起来,是不是可以像云南民族村那样给游客表演?”村民李金光兴奋地说。
20多人热烈讨论,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
过去的迪政当村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畅,大家守着良好的生态却无计可施,一说起产业发展只能“干瞪眼”。
随着基础设施改善,独龙江不再封闭,见过世面的独龙族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强劲的内生动力,发展起以灵芝为代表的林下特色产业。全村推广种植仿野生灵芝150亩、黄精324.89亩。此外,还入股村集体建筑公司承接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参与独龙江乡农副产品特色庄园分红等。产业培育多元化,增收渠道多样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
散会后,孔智觉坦言:“以前村里一个像样的产业都没有。现在不同了,像今晚一样集思广益的机会越来越多,想法不一定都成熟,但能感觉到大家干劲很足,都在想办法融入市场经济,我觉得这就成功了一半。”
文化流长 编织未来
“笑容是发自内心的”
独龙江波涛阵阵,江畔隐隐有歌声传来。循着歌声走去,就来到了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家。妇女们在宽敞的院子里编织独龙毯,丝线成网、巧手翻飞,笑声和歌声充盈院落。
这几年,李文仕的女儿李玉花发现母亲越来越爱笑。女儿最懂得母亲的心:“她的笑是发自内心的。”
在峡谷深处长大的李文仕,从前与父辈们一样,从未走出过迪政当村。2015年,李文仕第一次走出峡谷,第一次坐上飞机。说起这些,李文仕脸上又漾起笑容:“做梦都不敢想,我竟然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聆听着殷殷嘱托,感受着温暖关怀,这是李文仕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言语已无法表达,她用独龙语为总书记唱了一首自己编写的感恩歌谣。
“奶奶您好!”恰逢几位来自广东的游客专程拜访李文仕。“奶奶,那您能给我们唱一首吗?”游客唐万才举着相机问道。
李文仕毫不推辞,清清嗓子开口道:“啊呦啦哟哟,共产党更目(独龙语:好)!党的领导更目!独龙族过上了幸福生活……”伴着悠扬的歌声,斑斓的棉线在她布满老茧的手中如彩虹铺展开。
从颜色单调变得七彩夺目,从自用变成商品,从只有毯子的单一产品到创新设计的背包、抱枕、披肩等。织了千年的独龙毯,彰显着独龙族特有的文化,见证着“太古之民”的向新而生。
李玉花从车上抬下一箱黑色羊毛线,村民丁秀珍和齐江花接过开始换线。李玉花说:“5月,成立了贡山县霂欣曜独龙毯编织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和上海企业合作,融合现代配色理念开启订单式生产,让村里的妇女在家就可以增收。”
最近,合作社接了个大单。眼前独龙族妇女们编织着的七彩布毯,一个月后将从独龙江最北之地启程,一路穿山越岭,走向英国、荷兰。
总策划:何祖坤
采写:云报集团全媒体采访组记者 刘宇丹 通讯员 黄海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