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灿烂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却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6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高原中,纵横交错着27万条长达500米的沟壑,每当狂风骤起之时,可谓尘土蔽日、鸟无栖树,《红星照耀中国》评价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就连联合国也认为黄土高原近乎无药可救,根本不适合人类社会的居住。的确,这里光照短、气候干,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紧张,俨然是一片贫瘠的不毛之地,荒凉之所。

但要知道,黄土高原常住人口高达1.2亿是全国人口密度排名第二的地区。所以国家自成立以来便立志改善治理黄土高原的生存环境,如今七十余年过去,黄土高原的治理成效又是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荒凉千年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跨域了甘肃、陕西等共计7省,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它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之上,整体海拔在800~3000米之间。

黄土高原的起源要追溯至800万年前,那时这里是一片汪洋湖泊。这个湖泊西起日月山、东临洛阳、南抵秦岭、北至陕北长城,面积大约有6个渤海大小,可谓一望无际辽阔无垠,被称为黄土原湖。

这个时期的地球,气候干燥严寒、狂风肆虐,会四处卷起沙土在湖底形成积尘。成千上万年的沉积下,湖底泥土层从西向东由粗到细,厚度积累的也是十分夸张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地质变动,黄土原湖被逐渐抬升,湖水最终泻入东海直至干涸,而露出的湖底就成了黄土高坡如今的地貌。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旱作粟黍农业起源中心。从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到周秦汉唐,黄土高原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区域,直到一千年前的宋朝,古代社会中心向东转移,黄土高原的地位才逐渐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周时期的黄土高原,草原森林茂盛,植被覆盖高达53%,也是一幅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的美景。但随着铁器的问世,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相应的人口规模也是日渐壮大,开垦农田、建房烹食等社会活动愈加频繁,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也在这一时期被严重破坏。

秦汉时期,百姓农耕向黄土高原西、北同时发展,大量林荫绿地被开垦为耕地。到了南北朝,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至40%,唐宋期进一步下降为33%,明清期骤降至15%

而到了清末,全国战乱四起,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向黄土高原腹地山林开荒生活。于是新中国成立时,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沦落到了触目惊心的6.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很大程度上也并不能怪罪于人类活动,因黄土高原的自身地理条件,所导致发生的自然侵蚀要占到更大一部分。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人类活动最强的阶段,所造成的环境侵蚀影响也只占大概30%,其余70%则都是自然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