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凌晨三点,夜色如墨,静谧的黑暗中,风声似乎也屏住了呼吸。然而,这一切的平静即将被打破,12个师的雄壮兵力,宛如洪流般涌动,跨越了广西与云南的边境线,直指越南的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和广宁六省。每一位士兵都清楚,他们即将迎来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凌晨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压抑,似乎连大地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战栗。突如其来的命令犹如惊雷炸响,刹那间,寂静的黑夜被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彻底撕裂。万炮齐发,那巨大的轰鸣声仿佛要将整个天地撕开,一轮轮火光划破天际,将漆黑的夜空染成了炽烈的红色,犹如血色的黎明提前到来。

炮火的轰鸣中,战场变成了炼狱般的存在。前线的战事残酷异常,激战正酣,硝烟弥漫,血光四溅。每一声枪响、每一阵爆炸都仿佛在宣告这场战斗的凶猛与无情。士兵们在泥泞与血泊中拼杀,生与死的距离不过是一瞬间的决断。眼前的敌人、脚下的土地,都成为了战斗中的一部分,他们没有退路,唯有向前,唯有拼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晨曦初露,战斗的间隙中,首批三位烈士的遗体被悲壮地送回至35227烈士转运站。那是三位不久前还英姿勃发、笑语晏晏的青年,他们曾满怀热血与理想,奔赴战场,坚信自己可以保家卫国。然而,如今,他们静静地躺在担架上,身上满是斑斑血迹,裹着战场上的泥土。曾经炽热的生命已经悄然熄灭,留下的只是冰冷的躯体,和那永不熄灭的英勇气概。

转运站内一片肃穆,战士们的心情如沉重的铅块压在胸口,几乎无法言表。每一个在场的人,眼神中都充满了对烈士的深切敬仰与哀痛。工兵们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细节的工作,仿佛是在为这些英灵做最后的告别。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烈士的遗体一一抬至待命的转运车旁,每一步都显得格外缓慢而庄重。烈士的信息被认真地登记在册,仿佛那一张张信息卡片不只是纸片,而是烈士们的最后一声呼喊、最后一次被铭记的印记。信息卡片被谨慎地插入蓝色烈士袋外侧的透明袋中,每一张都如同战士们对烈士的最后一封告别信,承载着对他们的尊敬和哀思。

接着,工兵们俯下身,用匕首轻轻割断烈士身上沉重的子弹袋和手榴弹袋,一点点将军械解下。子弹、手榴弹、腰带,它们曾是战士们保卫国家的工具,曾与烈士的身体融为一体,如今却再无用武之地。他们一圈一圈地解开烈士的腰带,手指略带颤抖,似乎在这一刻连这些冰冷的装备也变得沉重起来。烈士的装备被逐一卸下后,遗体被安放入烈士袋中,动作无比轻柔,仿佛是在守护最后一丝尊严。

接着,白布条被一圈圈地缠绕在烈士的脚踝、腰部和颈部。布条绕过时,空气中仿佛凝固了一瞬,每个人的心情也随之沉寂。白布条的每一次缠绕,仿佛是在紧紧包裹住烈士们那不灭的英勇,亦是在束缚着他们的魂魄,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存于这片大地。最终,装好的烈士袋整齐地排列在车上,静静等待着驶向烈士陵园的最后一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牺牲的战士,他们大多不过二十出头,许多甚至还未满二十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他们中的一些人刚刚穿上军装,还没来得及熟悉战场的风云变幻,就已经匆匆地将自己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冰冷的战场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从一名新兵,转变为舍生忘死的勇士,最后化作一具冰冷的遗体,被悄然送往烈士馆,等待他们的安息之地。

这些烈士的遗体将由一列庄重的汽车队伍护送,缓缓驶向屏边县。在那里,静谧的水冲子,仿佛早已预感到这些年轻生命的到来,等待着他们的归宿。屏边县城郊外,烈士安葬点伫立在山岭之间,四周环绕着苍翠的树木,微风拂过,带来一种肃穆而宁静的氛围。安葬点早已准备妥当,有人专门整理烈士们的遗物,有人准备了全新的军装,仿佛这一切能让逝去的英魂得到最后的尊重。

烈士的遗物是从那些染满鲜血的衣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的。看着这些物件,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生前的炽热与忠诚。最多的遗物,竟是一封封未寄出的入党申请书和浸透了血水的遗书、家书。这些纸张早已被血迹晕染,但字迹依然清晰,每一个字仿佛都在诉说着他们未竟的理想和对亲人的思念。年轻的战士们用自己短暂而炽烈的生命,写下了这一封封无法送达的信件,寄托着他们的忠诚与热血。

每位烈士遗像拍摄完毕后,民工们小心翼翼地将他们的遗体用担架抬至坡顶。安葬的过程严格有序,每一个步骤都透着深深的敬意。入夜,天色愈加阴沉,细雨绵绵。民工们在昏暗的手电筒光下,踩着湿滑的泥泞小路,步履蹒跚却又坚定地将烈士们一步步抬上山岭。他们轻轻整理烈士们的遗容,为他们换上崭新的军装,盖上新的军被,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他们安放进棺木中。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温柔,仿佛怕惊扰了这些沉睡的英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挖的墓穴前,民工们一一将烈士们安葬。站在墓穴前,他们轻轻地撒下第一把泥土。每一粒泥土落下,都像是对逝者的深深敬意和不舍,仿佛通过这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为这些牺牲的战友们送上最后的告别。在这片被细雨洗涤过的土地上,每一个烈士都将与大地长眠,与山河共存,成为家国永远的记忆。民工们心中,似乎也能感到一丝慰藉,这慰藉源自于他们尽了全力去完成对战友最后的使命,也源自于他们深知,这些年轻的生命不会被遗忘,英魂将长存。

开战以来,不过短短十余日,转运站的同志们却仿佛已度过了几个漫长的世纪。战火连天的前线,硝烟弥漫,炮声震耳。而在后方的转运站,他们同样在经历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每一个昼夜都被切割成无数片段,每一个片段都紧张而充实。接收烈士、殓装遗体、随车护送——一批批烈士被他们送上最后的归途。每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工作如钟摆般不停歇,汗水与泪水在脸颊交汇,浸透了他们的军装。

每天,转运站的同志们不仅要面对源源不断的烈士遗体,还需从前线抽调人力,组成小组深入敌境,搜寻那些倒在战火中的烈士。每一趟任务,都是一次生命与意志的考验。肩膀上是沉重的担架,脚下是坎坷不平的道路,或上或下车,步履蹒跚。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只剩下机械而持续的重复。他们披着清晨的寒雾出发,顶着正午的烈日赶路,日以继夜地在生死之间奔波。身体早已疲惫不堪,双肩因长时间的负重而红肿开裂,汗水浸透的衣衫早已干涸成片片盐花,体力近乎透支。

休息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奢望。转运站的同志们唯一能够喘息的时刻,便是吃饭时的短暂间隙和随车护送烈士的路上。为了防止敌军特工队夜间偷袭,他们还需轮流站岗,守护那些滞留待送的烈士遗体。

夜幕降临时,漆黑的夜色笼罩着大地,只有微弱的手电筒光亮闪烁在他们疲惫的面庞上。人手短缺,任务繁重,迫使他们每隔两天便得换岗。自战役打响以来,转运站的每一位同志从未彻夜安眠过一次。他们的眼底布满了血丝,脸上是长久未愈的憔悴与疲惫,但心中的坚毅与执着从未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烈士的遗体被安置在一旁,血腥与尸腐的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