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2号,邮递员给宋凤河送来一封来自内蒙古扎兰屯的特快专递,里边有一封信和二百元的汇款。
宋凤河拆开信一看,异常激动,正在病痛中的他,像发疯一般,拿着信向父亲的墓地跑去。
在父亲坟头,他一字一句地向父亲的墓碑宣读完。
没等读完,他已经哭了起来:“爹,儿子不是骗子,儿子没骗你,您终于可以闭上眼睛了吧。”
父亲为什么会认为儿子是“骗子”,那封信为什么会让宋凤河如此激动?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要把目光回到44年前。
1978年1月15日中午,农历腊月初七,21岁的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公拉马村村民宋凤河从齐齐哈尔坐公共汽车,前往碾子山区做木工活。
快到过年了,最近接的木工活非常多,几乎应接不暇,宋凤河一坐上大客车就犯起了困,没走多远,他就开始打盹。
他做了一个梦,自己加入了共青团,戴上了红袖章,精神抖擞地回到家里,父亲看了喜笑颜开,给自己倒酒庆贺。
正在此刻,突然响起一声凄厉的刹车声,宋凤河的头重重地磕在了前排椅子的后背上,从梦中惊醒。
他睁眼一看,魂都吓飞了——汽车起火了。
因为春节快到了,回家过年和进城里采购年货的人太多,这辆客车核载54人,出发的时候已经坐了62名乘客,加上沿途登车的乘客,一共挤上去了86名乘客。
大火是从大客车驾驶室燃起的,估计是发动机部位先着火,然后沿着输油管道向车底蔓延,车底座顷刻间被大火包围。
司机见状踩了急刹车,乘客已经陷入惊慌失措中,有一些靠车门近的不顾一切地冲向车门,距离车门比较远的只能用拳头去砸窗户。
车门处的乘客们很快就发现,在这个人命关天的时刻,车门居然失灵了,根本就打不开。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手忙脚乱砸窗户的人们也发现,窗户也并非他们想象中的不堪一击,空间很小,大家挤在一起,想使劲也使不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胶皮烧焦的味道,即便大火暂时燃烧不到身边,这种刺鼻的味道也能把人熏死,乘客心急如焚,只能坐以待毙。
这时候的宋凤河惊恐地眼见着大火就要将整个汽车吞没,全车八十多人命悬一线,妇女和儿童开始哭喊起来,成年男乘客们也面面相觑,惊恐万分。
难道这么多人,就这样葬身火海?宋凤河心有不甘。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宋凤河突然摸到了自己的工具包,急中生智,飞快地打开拉锁,嗖地一下把斧子拿了出来。
他高声对大家喊着:“大家往后闪,给我腾点地儿!”
周边的乘客虽然慌乱,还神志还都清醒,看到宋凤河拿出斧子,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都把希望寄托到了他身上,下意识地配合着往后闪。
宋凤河大喝一声,挥动斧子向车窗玻璃砸去。
只听“咣”地一声响,车窗玻璃像玉米粒子一样散落一地,车窗砸开了。
结果这一打开不要紧,车上的乘客争先恐后往这里挤,把宋凤河堵在车窗前。
有人肯定会说,宋凤河先跳下去,乘客不是可以跟着往下跳了吗?
不错,宋凤河只要纵身一跃,自己肯定能第一个脱险。
但是这个憨厚善良的小伙子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全车顾客。
首先火势很猛,这么多人从一个逃生口出去,时间肯定要慢得多,多数乘客还是会受到大火威胁。
退一步讲,即使时间来得及,80多名乘客在生死关头,不可能做到井然有序,恐怕是挤扁脑袋,奋不顾身。在此情况下,大家会被拥堵在这处窗口,更大的可能性是谁也逃不出去。
于是宋凤河又对大家高喊道:“谁也别挤,不然谁都出不去。听我的,都向后闪,我多砸开几块玻璃!”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全都明白过来了,纷纷靠后,让开了一条路。
宋凤河像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盘古一样,挥舞板斧从前到后,将其余车窗玻璃一个个砸开。
他砸开的不是玻璃,是通向生路之门。
大家纷纷扒着车窗往外跳,摆脱了死亡的威胁。看着车上的乘客差不多全都跳了出去,宋凤河这才最后从车窗跳出火海。
正当宋凤河准备离开客车的时候,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却返回来,向熊熊燃烧的客车扑去。
周围的乘客纷纷上前阻拦:“你疯了吗?”
妇女声嘶力竭地哭喊说:“我儿子还在里面。”
宋凤河上前一把拦住了她的去路:“大姐,让我去!”
司机拦住了他:“你不能去,汽车就要爆炸,你去了就回不来了。”
这时候,车上传来孩子凄惨的呼叫声。
宋凤河扔掉板斧,一把推开司机,飞身向客车跑去。
但是当他双手扒住车窗打算往里面跳的时候,手却很快松开了。原来由于长期燃烧,玻璃框已经被烧得发烫,宋凤河的双手被烫出了燎泡。
怎么办?
宋凤河急中生智,把自己崭新的呢子大衣脱了下来,垫在了车窗上,然后飞身跳了进去。
当他进去后这才看到,车里面还有个老大爷也落在里面,他腿脚不便,被慌不择路逃生的顾客挤在了车座下面,在里面瑟瑟发抖。
宋凤河毫不犹豫,用力将他拽了出去,之后拦腰抱着老大爷从后窗塞了出去。
回过头来,他开始寻找小孩。
这时候火苗已经窜进车内,里面烟雾弥漫。
小孩只有两三岁,在地板上一边挣扎,一边哭喊。宋凤河一把抱住孩子,一个箭步来到了窗口,然后将孩子抱在怀里,顾不得多想,头朝下就拱了出去。
这个姿态十分危险,不好掌握身体重心,自己也是拿命在搏。但是为了孩子,宋凤河豁出去了。
跳出来的他仰面朝天重重摔在路边,一时竟然无法起身,但孩子至少没被摔到。乘客见状立即迎上前去,七手八脚将他抬到安全地带。
刚出来没多久,大火中的汽车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消失在火焰中。
孩子的妈妈当时就给宋凤河跪下了,不停地哭喊恩人。如果让她自己去救孩子,最大的可能怕是母子要同归于尽。
刚刚先救出来的老大爷也给宋凤河跪下了,他赶紧将老大爷搀扶起来。
乐观的宋凤河还挺能整词儿:“大爷,您老要谢,就谢这把斧子吧,如果不是它,我也出不来,明年就是咱们的忌日。”
下午,客运站的调查人员赶到出事现场,并把乘客拉回了碾子山客运站,安排他们赶往各自的目的地。
宋凤河腰部受伤,脸上被烧得全是水泡,头发也被烧得所剩无几。客运站领导把他送到了医院,几天后康复,离开了医院。
临走时客运站的领导对宋凤河千恩万谢,如果不是他,这场事故就是一场重大责任事故,客运站负责人都跑不了,临别时送给宋凤河一套新衣服,并问他:“小宋,您还有什么要求,我们将尽力满足。”
开始的时候,宋凤河没有想到过回报。
听领导这么一说,他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一句话脱口而出:“等你们忙完了,能不能给我老家的团支部写封感谢信?”
宋凤河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原来当时的年轻人都把入团当做荣耀,宋凤河姊妹五个都是团员,就他一个人不是。
因为家里条件差,宋凤河上不起学,四年级就退学当了木匠。
如此一来,入团的事情就被搁置下来了。
看着姐姐哥哥们都戴着团徽神气十足,宋凤和别提多羡慕了。宋凤河寻思着,如果客运站的领导给自己家乡写封感谢信,自己入团的事,不就水到渠成了?
宋凤河的要求,出乎客运站领导的要求,这种要求纯粹是举手之劳,根本就不是问题。
客运站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宋,你就放心回家,等好消息吧。”
宋凤河带着希望,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家后,父母差点没有认出他,衣裳换了,头发也斑秃了,脸上都是水泡。
宋凤河怕父母误会自己在外面闯祸,就急不可待将自己救人的经过告诉了他们。父母听了虽有后怕,但也满心欢喜,因为他们都是热心肠,父亲也不是一次在松花江中抢救过落水者。
听儿子这么一说,他们非常开心,觉得儿子争气了,对儿子赞不绝口。母亲又是割肉又是买菜,父亲打开高粱酒,一家人为宋凤河举行了一场庆功宴。
宋凤河救人给父母长了脸,他们当然要对外宣传,逢人就讲。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全村,左邻右舍也引以为荣,到处传颂他的英雄事迹。
宋凤河心里更是美滋滋的,想想吧,等过了几天,客运站领导的感谢信一到,村里敲锣打鼓给自己带上光荣花,自己入团的梦想就会实现。
十天、二十天、一个月过去了,不见邮差的踪影,他梦想的感谢信始终没有收到。
这时,乡亲们对他的看法无形中发生了改变,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
“宋家那小子救人的事,我咋看不靠谱,他说自己救了那么多人,政府咋就一点动静都没有?”老大爷说。
“是啊,真要救人了,恐怕早就敲锣打鼓送奖状了。”老奶奶附和道。
大妈叹息说:“唉,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凤河那孩子看起来那么老实,咋也会说瞎话了?”
“叫我看是入团想疯了,他姊妹几个就他不是团员,为入团只好编故事。”一个大姐自作聪明地说道。
这些风言风语传到宋凤河耳朵里后,被当成沽名钓誉的他竟然无言以对。
尽管如此,他还是安慰自己,可能是把地址给我丢了,也可能是领导挨处分了,换领导了,过一段时间他们会写信来的。
半年、一年过去了,客运站那边还是没有音信。
宋凤河的爸爸沉不住气了,他不止一次地质问儿子:“你到底在外做了啥见不得人的事了,回家编瞎话糊弄老子?左邻右舍都说到我脸上了,你让我这老脸往哪搁?”
宋凤河听了觉得十分委屈,但是百口莫辩。他曾经想再去碾子山客运站走一趟,质问人家为什么失信,但是他觉得那样太不好意思,就打消了那个念头。
他怕人家反问他说:
不就是救俩人吗,又不是蒙冤蹲了大狱,值得吗?大家都是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你这样做,动机不纯!
他又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落下“骗子”的名声,被乡亲们指指点点。甚至连他最好的哥们,对他也不像以前那么信任,无形中产生了隔阂。
这还不算,此事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终身大事。
媒人给他介绍几个对象,开始交往还算满意,可是听说他有“说谎”史后,终止了跟他来往,眼看着同龄人结婚成家,他还是孤身一人,成为剩男。
直到28岁那年,他才和一个距离家乡路程遥远的姑娘结了婚。
宋凤河有时候会比较苦闷,甚至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抬不起头来了。
无奈之余,宋凤河时常拿出那把救过八十多条生命的斧子仔细端详、自言自语:“斧子啊斧子,我被人误会了, 不能让你也受委屈。”
他真的到大街上买了一个红绸,给斧子系上,放进了箱子里。
因为自己成为异类,宋凤河尽量离乡亲们远远的,也很少在村子里住,常年在外做木工活。
救人之事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十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也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但是父亲记忆犹新,儿子的事在他心里留下阴影,挥之不去。
1992年父亲在弥留之际,他把儿子叫到面前,断断续续地说:“儿啊,爸就问你一句话,要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当年救人那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
听父亲这么一问,宋凤河眼眶湿润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无法解除父亲心里的疑问,只能拼命地点着头。
父亲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死不瞑目。
春去秋来,20多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已经成为人到中年,事情的真伪对宋凤河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直到2004年,他救人时受伤的腰突然疼得厉害卧床不起,一个朋友来看望他,又提起当年的事,他告诉宋凤河:
“国家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你当年救人的事如果是真的,就该去落实,那样的话,国家就会负责医治你的病。”
朋友的话让宋凤河看到了希望,他决定为此事奔走,一来解决自己的困难,二来要告慰父亲的亡灵。
就这样,宋凤河写了十多封信,分别寄给齐齐哈尔客运站和吉林当地媒体。
一个多月后,他终于盼来了齐齐哈尔客运公司的回信。他们说公司改制,当年的司机已经过世,客车起火的事情,现在一时找不到材料,这个回复让他陷入绝望中。
可是十几天之后,事情峰回路转,吉林的媒体发表了他的来信。当年的获救者、家住内蒙古扎兰屯的一名乘客看到后,非常激动,给宋凤河写了一封短信和还寄来了二百元的汇款,证实了他当年的义举。
因此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看了来信,宋凤和不顾腰疼,奔向父亲的坟地,将这一消息告诉他老人家。
紧接着,宋凤河又收到了几个被救者的信件和汇款,但是汇款却被他一一退回了。
2005年5月底,在媒体的帮助下,宋凤河又来到了阔别27年的碾子山客运站,也见到了当年被他搭救的部分乘客。
乘客对当年被搭救的情景记忆犹新,一再对宋凤河表示感激,又是送钱又是送物,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宋凤河说:“主要是要大家看我这个报道,证明我这个事儿,挺冤枉这个事儿,证实了就完事了,要什么钱啊,大家这都挺困难的。”
“人穷富不能志短,救人不是为了回报。”
无论换作谁,做好事救人却受了这么多委屈,一定会心有不甘的。
事到如今,还有个小疑问,当年客运站的领导为什么连封感谢信都舍不得写?
原来在27年前,宋凤河留下的地址被客运站领导不慎遗失了,所以感谢信一直没法寄出,时间久了,他们也就遗忘了这件事情。
不管过程怎样曲折,也不管入团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宋凤河27年前的见义勇为,终于得到了世人认可。
对于宋凤河来说,他忘记了身体的伤痛,27年来所积蓄的委屈,也在这一刻一扫而光。
他感慨道:
“好人还是能得到好报的。只要你去做了,你就别后悔,你的心就是坦然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