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1993年3月的一天,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的村民在浇地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块。这个地块就像个无底洞,再怎么灌水都似乎灌不满。看来,这其中一定有蹊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浇地,牵出十座千年古墓

这里的村民可不简单,他们颇有一些考古方面的知识素养,因为二十多年前,当地就曾经挖掘出来过几座大墓,据考古学家考证,其中一座是辽代末年监察御史张世卿的墓。据史料记载,当时张家是辽代末年归化州的大户人家,因此专家们推测,附近还应该有张家的墓葬,只是当时限于条件,没有进一步开展考古挖掘。这一次,村民们感到很可能这块地下面有古墓,于是他们就赶紧把这个情况汇报了上去。河北省的考古工作者闻讯而动,很快来到现场,开始进行挖掘。

这一挖,还真是挖出来“大宝贝”了: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居然发现了10座古墓,而且让他们非常高兴的是,其中有一些古墓没有被盗掘过,所以里面的遗存资料有一定的完整性,尤其是这些墓中有着大量非常精美、清晰的壁画,价值极高。考古学家根据挖掘的资料判断,这正是之前他们推测的张氏大家族墓群,时间在十一世纪初期。这个家族墓群埋葬了五代人,跨越了从辽到金两个朝代,距今千年左右,非常难得。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辽、金墓葬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有着极大的价值。例如,据史料记载,辽金交替之际,北方曾经出现大饥荒,佛教在北方也越来越兴盛,这些都可以在该墓群所挖掘到的资料中得到佐证。这个被称为“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的考古发现入选了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996年这里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墓里,摆了一桌酒席

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的考古工作中,最令考古工作者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居然在M7号墓中发现了一桌酒席!注意,这酒席不是壁画,不是砖雕,而是“新鲜”的酒席!

M7号墓修建于1093年,主人是张文藻夫妇,这位张文藻是张世卿爷爷辈的人,根据张文藻的墓志铭记载,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标准的北方汉子,牛高马大,体格强健,和两三个人对打没有一点问题。不过他一度嗜酒如命,酒量惊人,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再接着喝。到了三十岁以后,逐渐省悟,远离杯中之物,在妻子贾氏的协助下,勤俭持家,勠力于田亩之中,家庭状况有了起色,后来为子孙留下一大份产业,让子孙获益不少,其中就包括那位张世卿。张文藻皈依佛教,经常向寺院布施。四十六岁那年,他因病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桌摆了上千年的酒席,就放在张文藻夫妇棺椁之前的一张大桌子上。这张大桌子上杯盘罗列,有各种黄釉、白釉的碗、盘子、瓶子等瓷器,还有漆筷、雁足灯等物。酒席上的各种菜式,非常丰盛,营养也很全面,其中有各种面食品、干鲜水果,如栗子、槟榔、梨、葡萄等等。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一些菜肴是什么已经无法判断,而那些干鲜水果则让人一望而知。考古工作者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一碗栗子,虽然历经千年,但是栗子的表面仍然富有光泽,看起来很像当今的糖炒栗子。此外葡萄的发现也很让人惊喜,以往关于中国北方种植葡萄的资料非常少,这里的发现则说明,至少在11世纪初期,宣化地区的葡萄种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葡萄已经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餐桌上了。当时,墓室中还有一个绿釉鸡腿瓶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他们发现这个瓶子里面有红色的液体,这液体还有淡淡的香气,后来经有关机构检测是红葡萄酒。千年之后,这葡萄酒依然飘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时代久远,这桌子上的一些瓶子、罐子已经倒了,所以,这里就像是一场刚刚结束的酒局,人们似乎可以想象在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席之后,宾主尽欢而散,大家带着酒意,踉踉跄跄地散场,各回各家去了。另外,考古人员发现,这桌酒席的菜肴,大都是素菜,这也契合了墓主人信奉佛教的特点。

千年酒席,摆给谁吃

人们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立刻就会思考一个问题:这桌酒席是摆给谁吃的?关于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抓眼球,但是仔细一考证,却非常不靠谱的说法。比如有一种说法言之凿凿地说,这桌子酒席,是墓主人给未来的“光顾者”,即盗墓贼准备的。其依据之一是在张文藻的棺椁上有这样一句话“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依据之二,是在当时的发掘现场,人们居然从墓门右上角的门簪上找到了一把生了锈的钥匙,然后顺利地打开了墓门。有人从这句话和这把钥匙出发,再结合张文藻生前笃信佛教的特点,认为他心胸广大,非常通达,知道自己的墓早晚会被人打开,所以就附会出一个结论:为人旷达通透的张文藻不仅为后来者留了钥匙,还为他们留了一桌酒席。这是一场充满禅意的、跨越时空的对话。然而,事实上这句“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并没有出现在张文藻墓中,而是出现在山西高平汤王头村金代墓葬的墙壁上。张文藻的棺椁上确实有文字,但那些文字是用墨书写的汉文与梵文的佛经,其中根本没有这句话。至于门上为什么会留一把钥匙,现在还没有一个结论,但据此判断张文藻等着后来者打开他的墓门未免有些武断。而且根据张文藻的墓志铭记载,他得病之后,病情发展得很快,不久就撒手人寰,病重中的张文藻考虑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也并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一桌子神奇的酒席是给谁准备的呢?根据我国古代的葬俗,我们可以推测,这桌酒席大概率是祭祀品。我国古代一直有一种“事死如生”的习俗,即对死者的待遇,应当与对生者的一样。荀子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孔子、孟子也有过类似的表述。根据这种思想,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总是比较推崇厚葬。东汉光武帝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曾经下过一个《薄葬诏》,提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时至今日,这些风俗在许多地区仍然有遗存。在河南省北部的一些地区,老人过世之后,后辈人守灵之时都会设置一个食品罐,每当大家吃饭之时,都要在这个食品罐中放入一些食物,也是这种风俗留存的例子之一。那么,想让自己的先人吃上一顿与其生前没有两样的大餐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墓葬之中,还曾盛行一种“开芳宴”壁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夫妻二人对坐,两人中间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就摆放着各种杯盘碗筷,珍馐琼浆,二人则充分地享用这些美食佳肴。除了在壁画之中有所反映之外,墓室中的随葬品之中也有不少都是食器,且这些食器中有时就装有食物,比如在元代巩昌汪世显家族墓葬中有不少的食器内都有残留的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回到张文藻墓来看一看。这位张文藻,在生前迷途知返,幡然醒悟,从一名酒徒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勤俭持家,一心向佛,且创下不小家业的乡绅,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声誉。他的子女们在张文藻夫妇合葬完成之时,在他们的棺椁前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供奉辞世的先人,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也是可以理解的。类似的情况在张文藻墓附近的张匡正 (张文藻的父亲) 墓中也有,只是不像张文藻的子孙这样,把各种时鲜的菜品都放到了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酒席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画

尽管那一桌子酒席的确非常抓人眼球,但在张文藻墓中,也包括其他张氏家族成员的墓葬中,重要的绝不仅仅是那桌千年美食,还有那些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保存完整,题材广泛,更加具有观赏和研究的价值。

首先,这些壁画非常传神,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是了解辽金时期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资料。在一幅被命名为“童嬉图”的图画中,图右边有四个人,四个人中间有一个茶碾,一个茶盘,一个茶炉。四个人中有三个是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留着髡发发型,另外一个是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红衣女孩踩在一个契丹男孩的肩膀上,要去拿一个吊起来的篮子中的桃子,另一个男孩则用衣服兜着一些桃子。边上的一个女子看起来像在责备这些孩子太过淘气,不去碾茶、煮茶,而是组团偷桃子吃。在画面的左侧,还有四个孩子躲在一个箱子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这一切,似乎随时有可能加入到“偷桃团队”的行列之中。这幅画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了当时大户人家的一个生活化的场景,也体现出当时饮茶风气的盛行。

其次,壁画明显地反映出多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壁画中人物的服装发饰,既有汉族服装的特点又有契丹等民族的色彩,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髡发发型,就是一种契丹人常留的发型。张文藻墓中有许多画像中的人都留着这种发型,但是服装却是汉人的式样。在一幅乐舞图之中有七个乐伎在进行表演,他们所拿的乐器也有明显的胡汉结合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这里的壁画突出地显示着多种文化的融合与创生。比如其中有一幅被称为“三老对弈图”的画像中,下棋的三人正襟危坐,他们分别穿着儒者、僧侣和道士的服装,作者显然在表达一种“三教合一”的思想。

张世卿的墓中还有一幅融合度更高的图画:在墓室的穹顶,有一幅融合了中国传统二十八星宿和西方黄道十二宫星象的中西合璧天文图。这幅图在全世界范围内十分少见,它证明着文明互鉴的生命力与悠久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一位考古学者曾经表示的那样,考古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探索未知。确实,对他们来说,一铲洛阳铲下去,谁也不知道会发现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桌子酒席是留给谁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参考资料:

[1]乔今同.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简报之一[J].文物,1982,(02):1-12+97.

[2]郑绍宗.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6,(09):14-48+99.

[3]刘岩,程勇,安建峰,等.山西高平汤王头村金代墓葬[J].华夏考古,2020,(06):37-44.

[4]孙俊峰.试析辽代墓葬壁画中表现的汉化与契丹化并行现象[D].内蒙古大学,2016.

[5]袁胜文.宋元墓葬中的供祀——以壁饰和随葬品为中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153-160.

[6]李婷.浅析宣化下八里辽代墓志壁画艺术特点[D].辽宁师范大学,2022.

[7]王音.试论辽代墓内祭奠与图像配置新特征的形成[J].中原文物,2023,(02):67-75.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作者 | 昕曜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贾滢(实习)

校对 | 李栋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