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种葡萄、台下挖鱼塘”,利津县探索的盐碱地“上农下渔”种养模式迸发崭新活力,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汀罗镇毛坨村葡萄园,村民们不但把葡萄架架到了台田上,还在上面拉起了防护网,既能杜绝鸟类啄食,又省去了葡萄套袋的麻烦事儿,阳光照射充分,糖分含量也高。汀罗镇地处退海之地,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为克服土地盐碱及旱、涝等困扰,当地率先通过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和堆土成台、台上耕作的“上农下渔”增收模式,让10多万亩盐碱地实现华丽变身,都成了高产田。作为拥有1000多亩盐碱地的毛坨村,不但高标准推行了“上农下渔”开发,还率先推行了“台田葡萄”种植,让“上农下渔”的效益实现了“水涨船高”。

毛坨村葡萄种植户王希美:我种了十八亩地的葡萄,今年的葡萄产量有两万多斤。再就是鱼池养的鱼,养的有白鲢、花鲢和草鱼,还有鲫鱼。五亩地的鱼池一年也有万数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希美是村里发展葡萄种植的带头人。原先毛坨村土地贫瘠,放眼望去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2008年,毛坨村通过和高校合作搞科研,让盐碱地逐渐有了高收益。如今,毛坨村出产的葡萄质量高,口感好,深受人们欢迎,仅靠种植葡萄这一项,亩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汀罗镇毛坨村文书王宗学:这个“上农下渔”就是把盐分高的土壤堆积到一定的高度,盐分下沉,台面就没有盐分了,就改成良田了。毛坨村从1996年开始土地开发,就采用的这个上农下渔模式。台面现在主要是以棉花和葡萄为主。葡萄种植面积现在600亩左右,现在有70%农户都种葡萄。每亩的产量,巨峰葡萄在4000-5000(斤)左右。销路主要是以批发为主,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采摘的方式,销往东营、孤岛、河口,滨州也过来的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上农下渔”种养模式开发,汀罗镇已辐射带动10万亩盐碱地改良,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为利津县积极推动盐碱地治理实践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总结,逐步开辟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目前,“上农下渔”台田在稳定棉花、大豆等经济、油料类作物的基础上,正在试验推广特色林果和菊芋、马铃薯等新品种,培育起蜜桃、南美白对虾、甜瓜等特色产业集群,充分释放了土地产出效率,实现亩产增收2000元,发展养殖水面达2万多亩,水产养殖亩均收入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