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为了那几十块钱的差价,就让我宝贝儿子被病痛多折磨2天,承受病情恶化的风险?!
再不给我孩子用好药,老子跟你们拼了!”
生病了,尤其是肺炎这种,去医院只能开国产却不能开进口,这是一个什么道理?
9月4日,《经济观察报》提到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父亲的孩子因支原体肺炎,在浙江某医院就诊。
在治疗的药物中,这家医院只能给患儿使用一款国产阿奇霉素,而非进口的原研药。
可这个孩子打了两天点滴后,依然高烧不退,直到转去另一家医院,换成注射进口原研药——辉瑞的希舒美后。
好了!
这位父亲开始质问:为什么以前能用的进口药,现在突然消失了?
对于儿童而言,肺炎不是个小病,如此漫长的折腾,这位父亲肯定急坏了。
那么,进口药去哪了呢?
那么,进口的注射用阿奇霉素都去哪了?
说白了,是医院主动下架了,而且还是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大规模下架进口药的原因,也很现实——医药采集之下,医院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一刀切地只采购集采中选药品。
而大量比较有效的进口药,因为报价过高,即便进了医院,医院也不想开给患者。
这里我们不能断言,国产仿制药作用一定比原研进口药小,更不能断言国产仿制药没效果。
但问题是,为什么不能主动告诉患者区别所在,为什么不能给到两种选择呢?
这里面就有一个阴暗面在了。
从医保局的初衷看,医保采集,是为了帮患者省钱。
但在具体设置中,出现了一些僵硬的条件,比如:
在一年周期内,参与集采的医院必须先完成集采中选品种的用量(医院自主申报) ,然后才能用集采落选品种。
在这样的附加政策下,有的医院为完成医保考核指标,干脆“一刀切”地只采购集采中选药品,完全不采购落选药品。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医院有了更多结余留用资金,到时候也可以发奖金。
另一方面,省事表忠心,利于行政岗。
一些医院还会要求医生使用进口原研药时,要先层层审批,故意为医生使用药物筑造壁垒。
让医生不敢、不想、不愿去开进口原研药。
另一方面,一些进口原研药进入医保也很难,因为不少原研药利润本就不是很高,而医保又喜欢把价格折扣搞得很低的药。
这就相当利好仿制药了,因为仿制药不仅能做到高折扣(本来成本就低)。
审批上市流程也短——原研药要双盲三期临床试验,确定药物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很少,才能拿到批文,一般情况需要好几年。
仿制药呢,拿到“一致性评价”就行,而言中字头的,自己人,好说话。
当然,这还不是医保采集的最大“不良反应”。
目前弊端正在逐渐显露的问题是这样:
那些进了医保采集的厂商,药品质量越来越差,医疗器械质量越来越不能看!
原因很简单,我进“编制”了,不愁销路了,干好干差都不都影响订单了,这时候不偷工减料,更待何时?
就拿700元的心脏支架来说。
本来的叙事是:从原先的1.3万元陡降至700元,极大地减轻了患者负担,也让心脏支架从云端落入寻常百姓家。
但现在实际情况是,这700多的东西,很多患者都不敢用了——不是嫌便宜,是真觉得不耐用,宁愿多花钱装更好的。
我好几个在医院的医生朋友都吐槽,个别进了医保的药企,简直是就利欲熏心,罔顾生命。
价格是打下来了,卖的东西呢,开始和某知名低价电商里的东西一样了。
医药问题不是用苹果还是用华为的问题,是关乎健康,关乎生命的问题。
国家通过药品集采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是好事。
但好事也要更加人性化,给患者多一个选择的可能,给市场多一份纠错的能力。
如此,才能切实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完-
(原创不易,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