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成为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此后经年,从茫茫无际的盐碱荒滩到国际一流产业新城,一代代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泰达人,在这片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热土上,不断掀起改革创新的浪潮,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开创了诸多改革开放史上的先河,贡献着众多制度创新的范例,探索出多条突破性的有效路径。天津经开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缩影,谱写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之一。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在建区40周年之际,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与天津新闻广播合作推出《四秩芳华: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泰达瞬间》栏目,共同回望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以文字与声音定格一个个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泰达瞬间”,向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致敬,向每一位为泰达发展做出贡献的开拓者致敬!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泰达瞬间第三集——“不给、不管、不要”,趟出开发区建设发展新路径。

1984年12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市在原塘沽盐场三分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漫漫开发路,从零起步。与全国其他开发区面临的境遇相同,在发展早期,开发区主要是被动接受外部产业转移。

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天津开发区的启动资金靠的完全是3.7亿元的开发贷款,除了开发区管委会30万的开办费,天津市政府没有一分财政拨款。

搞开发,总得有钱啊!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没有财政拨款,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怎么干?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起步?如何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开发之路?

贷款开发

当时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昭若去找市长李瑞环争取财政拨款。瑞环市长却很“小气”,他说,第一,市财政是有点钱,但还要用来搞煤气化,这个钱不能给;第二,如果政府给钱让你们去开发,这算什么本事,谁不能干?你们靠借债、靠贷款把这块地方开发出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经验,那才算是真本事!

没有分文财政拨款,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开发区怎么干?开发区敢闯敢试,靠贷款搞开发,靠科学地运筹资金来解决问题!

1985年6月,国家开发贷款通过建设银行拨来1.5亿元。之后,分三年时间,又先后拨来几笔,一共3.7亿元。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就这样,在建区初期,开发区把借贷来的有限资金,全部集中用于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并穷尽一切力量来打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

“滚动”开发

但对于33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建设体量来说,贷款来的钱杯水车薪。集中开发不行,就分期、划片来做。天津开发区随即探索出“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并快速实施,走出一条不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负担,不挤占国内发展资金的创业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开发区从一片盐碱滩起步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国家拨款进行建设的开发区,在建区后的短短几年,创造了一连串耀眼的成绩,书写了众多的“第一”,将一片寸草不生的滩涂建设成道路交错、厂房林立的新技术工业园区。

投资近1.5亿元,完成了44公里长的“引滦入塘”第二条干线工程,铺设了给水管网65.6公里,使每日供水量达原水13万吨、净水3万吨。建自己的发电厂,搞成双电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用电和民用电的正常供应问题。投资数百万元购置电讯设备,开通专供开发区的线路,使电话、电传可与国内各地以及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沟通。“生活区”则打破兵营式、行列式的常规布局,重点建设了区内行政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开发区早期生活区鸟瞰

划片开发

为加快区域建设,在打造基础设施,吸引外资之外,天津开发区管委会还有步骤、有重点地与国内著名大公司联系,欢迎他们发挥各自所长,采取集团承包、成片开发的战略到区内来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开发区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天津划片开发协议书签字仪式

1987年3月4日,中信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划片开发协议,承包0.77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6月20日,中信天津工业发展公司在开发区注册成立,负责该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事宜,注册资本5550万元。这块0.77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范围,形成了“中信天津工业园”,首开划片综合开发的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6月,中信工业园成立

这种划片开发方式,是基于当时开发区的困境,一方面能引进资金开发土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招商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开发区早期工业区鸟瞰

中信公司成立后,国内和国外厂商积极与之合作,对在中信工业园合资或独资建厂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先后有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和香港等地区的客商前来与中信公司洽谈业务。1988年4月14日,中信工业园首家合资企业——天津天富软管有限公司奠基。后又有几十家企业在中信工业园内落户,涉及到电子产品及基础元件、机电产品、精细化工、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纺织服装、制鞋、轻工产品、食品及建筑材料等多个行业。

1992年,中信公司引进顶新集团,“康师傅”品牌就此落户中信工业园。但当工商注册时,顶新集团忧心忡忡——落户中信,会不会和天津开发区形成竞争关系?项目还能顺利地推进吗?对于这一点,天津开发区 领导很清楚,但他们没有任何阻拦,十分大度地解决了所有问题,打消了企业的顾虑,使“康师傅”顺利投资中信工业园。中信人亲身感受到,天津开发区言必信、行必果,他们真正践行了“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先进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顶新集团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康师傅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

中信工业园的成功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经验。1992年5月23号,开发区与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天津中航投资公司签署中航小区划片开发合同。1993年,韩国工业团地、泰丰工业园区、海晶工业区、金泰生活区等总计8.59平方公里相继签约融资划片开发,开发区实现了从借贷开发到滚动开发再到融资开发的战略转变。

40年前的中国,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在这样的“贷款开发”“滚动开发”“划片开发”,一切全靠市场、全靠自己的压力之下,天津开发区更是提出“要建一个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超前想法。仿真,就是不完全是,但和国外惯例是一样的,投资环境要和国际接轨,这样外商来才没有疑虑。

不给、不管、不要

后来,当时的市长李瑞环在概括天津开发区成功经验时,总结出三条秘诀:不给、不管、不要。

所谓“不给”,即不给一分钱,开发区自筹资金,靠贷款。贷款不同于财政拨款,那是要还账的。政府不给钱,有力地激励了第一代开发区人按市场经济规则搞开发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即市里在决定领导班子和定政策之后,给开发区充分的自主权,放手改革、开放、创新,市里包括各部门不再干涉。当时,国家给天津市的项目审批权是3000万美元以内,市政府给开发区2000万美元以内的项目批准权,超过了很多省市一级的权力。有了这样的授权,开发区建立起一个非常精干高效的机构,对外商投资实行一体化管理,从外商投资开始,所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在开发区全给解决,不需要再往别的地方跑。那时,市里的改革很多还不到位,批准一个项目往往要经过几十个部门,几个月时间,在开发区,最快的一天就能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即所创效益全部留给开发区,用于区域开发,市里不要一分钱。1984年,中央规定,开发区新增的财政收入,从批准兴办时起5年内免除上缴上解任务,后又决定这种财政全留政策延长到1995年。天津市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对开发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实践证明,中央和市委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开发区正是在“不给、不管、不要”的政策支持下,不断创新。靠内在动力,自强不息;靠滚动开发,从无到有;靠打造优质的投资环境,从小到大,使这块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

1986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黎成信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另一个蛇口吗?》中指出:"天津开发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条件,类似蛇口207工业区的投资环境……对希望来中国投资的美国投资者,我们建议参观一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年后,又一份考察评估报告再次指出:“天津开发区投资环境是好的,建议投资者去投资”。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的认可,天津开发区火力全开,正式拉开了连续领跑中国开发区发展速度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给钱、不管你,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在这些秘诀下,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靠自身积累的良性循环之路,也为全国各地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探索出了一种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经历40年的艰苦奋斗,天津开发区已发展成为中国产业最为聚集、开放型经济最为活跃、区域发展带动力最为强劲的开放平台,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