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李零对孔子和《论语》的解读独辟蹊径,让世人认识到,原来,我们都误读了孔子和《论语》!本文根据李零教授的独家观点,试图扭转此前历代被扭曲和误读的孔子和《论语》,以还原其本来面目。

孔子(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剧照)

孔子其人

谈论一个人,往往先从他的形象说起。

根据古人记载,孔子的脑袋瓜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这就很有意思了,尧舜禹皋陶,被称为“上古四圣”,孔子的长相就那么巧妙地模仿了四圣的招牌特点:尧有个大脑门,说明他聪明;舜有双瞳仁;禹的脖子不知道是什么特点;皋陶的嘴是向前努着的,类似于马。

如果把孔子这形象按照描述画下来,估计孔子长得都不大像人类了。但这正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但凡圣人或君主,总是天生异象嘛!也有古人说孔子的脸盘很大,荀子说孔子的脸是螃蟹脸,还有人说,孔子是个驼背。反正看了历史书上孔子的形象,都有点返祖特征,不像现代人的长相。

不管怎么说,反正有一点大家都达成共识:孔子的个头高大威猛。按照历史记载,孔子膀大腰圆,腰围三尺四,身高二米二,论块头,应该和姚明差不多了。根据记载,孔子过郑,独立郭东门,有郑人描述孔子,上半身像圣人(尧舜禹皋陶等),下半身像“丧家狗”。

那年,孔子已经六十岁了,如他所言是“耳顺”的年纪,所以,郑人的话在旁人听来可能会恼羞成怒,孔子听了却一点儿都不生气,他说“形状末也”,就是说长相不重要。他认为郑人说他像“丧家狗”,说得很对,准确地描摹出了当时孔子的精神状态:毕生颠沛流离,精神无所寄托。

按照孔子“七十自述”,可以生动再现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生于鲁,父亲是宋国遗民,母亲是鲁国人。他三岁丧父,由母亲养大。孔子十五岁开始学礼乐。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主要是认字和识数;大学主要是学礼乐。孔子从小好礼,玩游戏都是演礼,但正式学礼乐是从十五岁那年开始的。

三十而立: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精通礼乐,才能叫立。也就是说,孔子三十岁才出名,出名就是因为“知礼”。当时,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出访,还专门向孔子请教礼,由此可见,孔子的学问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

四十不惑:孔子“立”了以后,就开始招收学生,孔子三四十岁主要就是教书,教书和读书一样,都是让脑筋开窍,变得更聪明,读书是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教书是帮助别人变得更聪明,不再犯糊涂,这就是不惑的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读书和教书的目标,就是为了将来出来做官,不仅自己做官,也派学生出去做官。孔子五十一岁那年做官,这就是学而优则仕。孔子所说的“天命”,其实就是出来做官。先是做了中都宰,接着做少司空,大司寇。但后来得罪齐国、得罪鲁国君主和三桓,只好退出政坛。

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

六十而耳顺:孔子五十五岁时离开鲁国,去卫国做官。六十岁时离开卫国,开始周游列国,这是他最惨的一段人生。那时,人们要不对孔子冷嘲热讽,要么就没人理他。孔子这时不管人家说什么,他一律“耳顺”,什么话都听得进去,也不生气,还对对方表示很理解,很尊重。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他想回家,却已经没了家。在他生命的最后六年,孔子过得最惨。六十九岁时,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七十二岁时,他最喜欢的学生颜渊死去;七十三岁时,他的得意弟子子路战死,被人剁成肉泥。

四个月后,学生子贡来看孔子,孔子老泪纵横,最后死在家中。孔子其实就是一个怀抱理想的完美主义者,他的理想就是再现周公之梦。鲁国有个看守城门的人评价孔子,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一生,就是学、教、仕、游、悲,他是个悲剧性人物。

《论语》其文

《论语》记载的是东拉西扯的聊天内容,没有固定话题,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用当时的白话聊天的内容。孔子和学生聊天不像现在开座谈会,一开就一屋子的人,大家正襟危坐地听一个说。孔子聊天,一般就两三个人,最多也就是四个人,外加一个弹琴的。

孔子聊天很随便,一边说话,一边有人弹琴。他也可能在屋外散步聊天,边走边聊。《论语》要怎么读?读书,尤其是读《论语》,就应该尊重原书去读,它是什么书,就怎么读。孔子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份可以算是思想家和社会批判家,这就是孔子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