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实行金属铸币的国家之一,现有的考古资料证实,在春秋中晚期已开始正式铸造钱币,铸钱工艺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即日趋成熟。商代早期,蚌贝、石贝、骨贝、玉贝、陶贝等进入流通领域,取天然海贝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商代中、后期,青铜治炼术首次应用于铸造货币,青铜贝逐渐取代了天然海贝、玉贝、石贝、骨贝等,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直至战国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提到古钱铸造,都想到以母钱翻铸子钱,但是实际上不是母钱才能铸子钱,它也可以!它就是“钱范”。

钱范是古代直接浇铸钱币的模具,有面范和背范合成的一套使用。面范铸造钱币的正面,背范铸造钱币的背面。早期的钱范是陶范,以陶泥位原料制成,故名。陶泥即为陶土,是可塑性很强的黏土,加之低廉,耐火烧。陶范有不可重复使用的缺点,每一范置可以铸钱一次,大量铸造并不容易。从新石器时代起至先秦时期,钱范主要是陶范,但用陶范铸钱,铸造量有限,无法应付日渐发达的商业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代以后逐渐慢慢改为采用石、铜、铁等材质制成钱范,来提高铸币量。母钱范是制造钱范的模具,迄今发现的母钱范大多是青铜质地,亦有铁质,铅制和石制。母钱范可以重复使用,金属质地的母钱范铸工精细,钱文阳文正书,字体浇铸成铜钱的钱文稍大,字口深峻。若要制作钱范,即“子范”,首先需要陶泥黏土倾倒母范之中,翻制范型,等成型后取出,用火烧成子范或钱范,然后才用子范直接铸造钱币。铜制母范可以多次使用,提高生产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 2500余年的铸币发展史中,钱币铸造大致经历了平板范竖式浇铸、叠铸、母钱翻砂铸造三个阶段。古代铸钱工艺的演进,为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币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其本身折射出来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值得人们去发掘和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秦 齐“齐法化”三字刀范一件,尺寸:27.2cm×13.2cm×3.5cm,三枚刀阴模由刀环部沿浇铸道汇聚浇口,保存完好,较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两”铁范一件,尺寸:325mm×120mm×23mm,喇叭口,中心浇注凹槽,两侧对称两组钱模,共四组四十枚,每组十枚钱模,背面有捉手,保存较好,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 榆荚“半两”背范残块,尺寸:12.5cm×10cm×1.2cm,中心浇道向两侧及底部贯通,单侧4枚钱纹贯连并列为数排,底部中心一枚钱纹分接两侧两枚纹,充分利用钱范所有可铸空间,布局充实巧妙,范体有断裂,美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 三铢直流散铸石范(69.0×19.8毫米,1732.9克),少见品华夏评级 极美 8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五铢钱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 货泉钱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 “契刀五百”陶范残,尺寸:145mm×85mm×50mm,存三枚契刀五百阳模,美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莽 小泉直一铜母范(61.2毫米,107.5克),此范背铸“大吉”两字,寓意吉瑞,内含小泉直一钱面背哥三枚,字口犀利,保存极佳,铜范存世稀少,此品种钱范更为难得华夏评级 极美8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布黄千”范及币二件,范:长115mm、宽:56mm,上美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泉五十·契刀五百”背“富贵”合铸铜范一枚,长:119.8mm,文字清晰,深峻峭拔,熟美包浆厚重自然,目前存世仅见此枚,极为难得罕贵,极美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莽时期"大泉五十"铜质母范一件, 尺寸: 79 X 79毫米, 存世极少, 极美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莽六泉大泉五十陶范 上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