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月圆时,人们心中洋溢着温情和喜悦。中秋节前,记者聆听了不同年龄的居民讲述各自的“中秋记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节日烙印。一年又一年,人们的过节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但那份“思人思故乡、期盼月圆人圆”的中秋情怀从未改变,仍是那样真挚动人。传统佳节,历久弥新,越过越有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中秋,刘永萍(右)姐妹仨拍了一张合影。

“60后”:亲手做月饼

1967年出生的刘永萍,回忆小时候,最盼望中秋晚上的月饼。月饼里包裹的冰糖和青红丝,让人回味无穷。

老人住在玉河东街9号院,童年生活在农村老家。她说:“小时候,月饼、点心算是‘奢侈品’,难得吃到。每年中秋,家人都会自己做月饼。”

1974年的中秋节,父亲带着姐妹三个,去了镇上唯一一家照相馆。这是她第一次拍照,既好奇又开心,至今仍珍藏着黑白照片。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在集市买了核桃仁、花生、白芝麻、青红丝、冰糖等食材,用来做月饼。母亲乐滋滋地忙了大半天,炒熟花生,核桃仁去皮捣碎,与冰糖、青红丝搅拌均匀,月饼馅就拌好了。“我和妹妹们坐在一旁,眼巴巴看着,直流口水。”刘永萍笑着说。

接着,母亲将一块猪油加热化开,掺在面粉里,轻搓细揉,把面团分成一块块的,再擀成面片状。填馅、收口,再放入刻着吉祥花纹的木制模具内,用力压几下,磕出来,一个圆圆的漂亮月饼成型了。

“我用印章‘噔噔’戳几下,每块月饼上,就有了红梅花图案,更好看。”刘永萍说:“爷爷是加工铁具的,专门做了一个铁皮烤炉。母亲把月饼放进烤炉内,一会儿工夫,满屋飘香。”

孩子们拿过放凉后的月饼,慢慢吃,细细品。小手兜着嘴巴,再把手心的月饼渣一股脑倒进嘴里,那个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中秋,王艳(正对镜头女生)与家人吃团圆饭。

“70后”:月圆人团圆

“列车前方到站——太原南站。”今年中秋前,王艳走出车厢,站在月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手里提着大包小包,心里掠过一阵喜悦。这种返乡过节的情绪,只有在外的游子最清楚。

王艳住在涤纶厂小区,过中秋,最难忘家里的团圆饭

1978年出生的她,儿时记忆中,中秋节那天,父亲会带着她和妹妹,与大伯、二伯和姑姑等亲戚聚餐。一大家子人,热闹温馨。

1988年中秋那天,正好轮到在王艳家过中秋。当时,月饼已不再是“独享”美食。父亲是山西涤纶厂工人,“他在这天会拎回厂里发的福利,有米面油、苹果和月饼。”她说,厂子当时承包了一个鱼塘,所以父亲还会带回鲤鱼、白鲢鱼、带鱼,让家人解馋。

大人在厨房忙碌,孩子们在院里玩耍。饿了,掰一块五仁月饼,闻着胡麻油的香味,美美地吃起来。夜幕降临,丰盛的晚餐摆上了桌。饭桌上,有父亲拿手的红烧带鱼,母亲包的猪肉大葱饺子,大伯炖的鸡肉,姑姑炒的青菜……

王艳渐渐长大,去了外地工作,而母亲因中风导致行动不便。好几年的中秋节,再没尝到“妈妈的手艺”。尽管如此,她心中对家的眷恋却从未减退,开始学习做饭,一点一滴地复刻着记忆中的味道,也让自己在忙碌中找回久违的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中秋,张雯玏(左一)在学校过节,食堂准备了“全鱼宴”。

“90后”:异乡也温馨

28岁的张雯玏,住在彭村路16号院。2015年,她考入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此后连续4年的中秋节,她都是在外地度过。

她对大一的中秋节记忆犹新。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头一次在外过节,都思念家乡。学校特意加餐,让师生一起过节。学校有个中心湖,里面养了鲤鱼、鲶鱼、草鱼。当天,捕捞了2000公斤鱼,免费向大家提供。

“食堂师傅们可忙了,做了红烧鱼、清蒸鱼、酸菜鱼、剁椒鱼,我吃了很多。当天,每个打饭窗口都提供月饼,好几种口味。”张雯玏回忆,她与同学一起在食堂吃了顿中秋团圆饭。年轻人一起品尝美味的饭菜,一起海阔天空地聊着,非常愉快。不少同学兴奋地给家人打去电话,诉说这份惊喜。

如今,张雯玏大学毕业已有5年,在北京工作。每当回想起校园的中秋节,都会心生暖意。她说:“虽然当时身在异乡,但来自学校、同学的那份温暖和关怀,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秋,殷佳佳(前排右一)与好友去泉州旅游过节。

“00后”:旅游过佳节

家住智诚天和园小区的殷佳佳,今年22岁,她这一代人,利用中秋小长假外出旅游的情况,已经很常见。

“平时上班忙,难得有时间旅游。趁着中秋放假,坐上高铁,可以到处逛一逛。”她记得,去年的中秋和国庆假期合并,8天的超长假期让出行和旅游有了更多选择。当时她在网上看到,福建省泉州市的簪花很出名,立刻约起朋友,“走,去泉州拍簪花!”痛快玩了好几天,别有一番乐趣。

对她而言,中秋变化不仅仅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拿着手机下单,就能吃到各种口味的月饼,低糖月饼、代糖月饼、杂粮月饼等更受年轻人欢迎;即便身在外地,也能用快递,随时把祝福送至家中。

另外,近两年她身边有不少人,选择走进篮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运动场所,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来欢度佳节。

她笑着说:“相比父母那一辈人,我们这代人过中秋,形式丰富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秋,秦梓辰制作了花灯。

“10后”:习俗乐趣多

2023年的中秋,5岁的秦梓辰收获了很多惊喜:幼儿园老师带着他做花灯,妈妈给他网购了一身汉服,爸爸带着他登高赏月。幼小的他,感觉“月很圆,爱很满。”

中秋前几天,幼儿园的老师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给孩子们讲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秦梓辰知道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体验了做月饼、扎花灯,学会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他对妈妈说,中秋节的热闹劲,不亚于春节。

爸爸秦世博说,辰辰这代人,对于吃月饼,只图个新鲜。更感兴趣的,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前,和泽苑社区开展“说出你的中秋故事”活动,邀请不同年龄的居民讲述各自的美好记忆:有无法忘怀的味道,有老一辈说的话,还有反哺下一代的节日情怀。记者从中感受到,人们的过节方式愈发多样,节日内涵也越来越广泛,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更折射出美好生活的日新月异。(记者 李涛 通讯员 李海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