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秋节

申福建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本该热热闹闹,但大街小巷、村头院落,与平时差不多,缺乏应有的节日氛围。有人直言:“月饼、糍粑,不稀罕!”有人叹息:“信息时代了,过中秋节还有什么意义?”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那是人们对中秋节缺乏足够的了解,仅仅把月饼糍粑作为寻常食物,甚至有人说:“中秋节就是粑粑节”。

那么,中秋节有什么内涵?月饼、糍粑代表着什么?我们该怎样过中秋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秋

源于对未知的敬畏,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那就是“天”,“雷霆雨露均是天恩,风霜雨雪皆可明志”,是他们对天与人关系的认识。祖先们祭天、向天祈福,推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月有阴晴圆缺,祖先们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制定出农历,幻化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渐渐形成祭月的礼仪。同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发达。辛劳一年,需要一个仪式来庆贺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二者珠联璧合,中秋节应运而生。

中秋,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农历把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农历八月是仲秋,八月十五是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秋分”没有固定的日子,而且“秋分”之夜不一定有圆月。但祭月的主角是月亮,没有圆月怎能表达那份敬意?通过长期观察,我们的祖先知道,中秋之夜的月亮又大又圆又亮,就把“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唐代,文人士大夫中流行赏月,吟诗作赋,更唱迭和,并逐步渗透到民间,以赏月为中心习俗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

宋代中秋节,上至王孙公子,下至普通商户、贫穷百姓,都会赏月、喝酒、拜月。拜月所祈心愿,主要有三:读书人“愿早步蟾宫”,科考高中;女孩子“愿貌似嫦娥”;已婚夫妇愿多生贵子。

元代中秋节,人们喜爱品尝各种时令瓜果。元顺帝时熊梦祥编纂的《析津志》记载,中秋节时大都(北京)上市的果品有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苹果)、柰子、红果子、松子、榛子等。

到明清,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和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一般民众中秋节的主要形态。中秋节上升为民俗大节,拜月祈福、亲人团聚成为中秋节的重要内容。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载:“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

过中秋节的习俗绵延不绝。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女儿女婿回娘家看望父母,亲戚朋友热热闹闹聚会,外出旅游,祭月、赏月,吃月饼、糍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秋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饼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表示一种点心。后来,人们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家人团圆、寄托思念的寓意。

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做出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敌寇入侵,李靖率兵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通宵欢庆。正好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分给众位大臣。这可能是中秋节吃月饼的开始。

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想要另起一名字。杨贵妃仰望明月,思绪万千,随口而出“月饼”,唐玄宗拍手称好,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用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来赞美月饼,可以看出那时的月饼馅中已有酥油和麦芽糖了。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表明中秋节赠月饼、吃月饼已成为民间习俗。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以圆圆的月饼祭圆圆的月亮,那是人们对幸福圆满的期许。

在生活困难时期,月饼是一种奢侈品,许多人连月饼的味道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今,人们追求个性化的健康生活,作为食品本身,月饼不再稀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糍 粑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功臣。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炊,饥寒交迫。

此时,人们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拆开城墙,大家惊奇地发现,墙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

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为感恩伍子胥的救命之恩,人们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祭奠他。

我认为,这是出于对伍子胥的敬佩而编的传奇故事。其实,秋收之后,做点糍粑,香甜黏糯,便于存放,那是对自己“汗滴禾下土”的慰藉。

我小时候看到的打糍粑就是这种办法。把糯米饭趁热倒入对窝中,两个壮劳力手持对窝棒,喊着“嘿着嘿着”的号子,协调一致,打出软糯的糍粑。只是,现在有了机器,节省了劳力。

打糍粑,是丰收的象征,喻示着来年风调雨顺;糍粑捶捣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做成圆形,喻示着吉祥团圆;糍粑香甜可口,喻示着生活甜甜蜜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糍粑(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诗 意

中秋佳节,文人骚客托物言志,感物伤怀,留下千古名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是唐代名相张九龄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的感慨,写出了共对皓月之境,蕴含天涯咫尺之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朝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诗仙李白在中秋之夜,对统治者体恤民生、顺从民意、早日结束战争,让人民过上团圆幸福生活的呐喊。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描写了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湓浦、远离故乡、物是人非、孤苦伶仃的冷清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通观全篇,皆是佳句,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美好祝福。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是八百年前的辛弃疾对宇宙的探寻。

这些关于中秋的古诗词,意蕴雅致,情真意切,回味悠长,是中秋节个人情感的回响,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美了千年时光,醉了你我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秦天柱 作(图源:蓉城文艺微信)

追 溯

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实施,嫦娥奔月的梦想已变为现实,嫦娥五号一次性携带2千克月壤回归,标志着我们正在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既然如此,那中秋节还有没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

认为中秋节没有意义,那是因为我们仅仅把月饼、糍粑作为食物和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曲解了古人设立中秋节的本意。

因此,我们应追溯中秋节的本源,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有科学家指出,我们认知的物质,其实只是宇宙的5%,剩下的95%还是未知。我们要大胆探索,更要有敬畏感,敬畏宇宙、敬畏大自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业生产不易。我们要强化勤俭节约思想,珍惜每一粒粮食;人生最美不过亲情、友情、爱情,团圆是每个人的渴望。我们要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爱和付出给人以温暖。

传承与弘扬并重,就能过上一个仪式感满满、难以忘怀的中秋节。举行祭月仪式,感知宇宙的浩瀚无垠和人类的渺小,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找一空旷处,举家赏月,感受那一轮清辉的奇妙;品月饼、糍粑、水果,体验时光的味道和生活的美好;观看中秋晚会,背一背中秋诗词,唱一唱中秋歌曲,让自己融入中秋文化;亲朋之间互道问候,互赠月饼,举杯相邀,共话情谊。

难道这样的中秋节没有意义?难道这样的月饼、糍粑还仅仅是月饼、糍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申福建(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