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窝子”、盐碱荒滩、石油工业重镇,一座拥有如许标签的城市能和“绿色”扯上关系不?

当然能!这不,在东营,短短两年时间,从一片白茫茫的荒碱地上,就“长”出了一座千亿级风电产业园!

化腐朽为神奇之处可不止于此——鱼塘之上,一片片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样,追着太阳调整角度;千米地下,随着砂岩回灌这一世界性难题被克服,地热正取代燃煤锅炉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数亿方废弃油井,被改建成“天然气仓”……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今年5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要求山东继续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通过推动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加快实现由“油城”变“绿城”的绿色低碳转型,这正是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营全力打造海上风电、光伏基地和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基地。

每一缕风、每一束光、每一滴水都能转换成绿色产业

除了石油,东营还有什么?

“有风。一年就刮两场风,上半年一场,下半年一场。”东营市发改委能源科科长朱新跟记者说完这句话,在场的本地人都笑了。

笑啥?原来,这是当地老百姓经常开的玩笑话,吐槽的是东营经常刮风。

除了风,还有啥?

还有盐碱滩涂地!

乍一听,跟石油比起来,后两样可不是啥宝贝。

“那是以前,现在劣势变优势咯。”朱新语气中带着自豪,“风大、腹地广阔,这不正好发展风能嘛。”

朱新对各项数据记得门儿清:“东营有463.5公里海岸线,1019平方公里盐碱滩涂地,600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近海区域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7.6米/秒。”

在第三次能源革命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东营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如何利用好资源禀赋,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风口”很快到来。“十四五”期间,山东在省内规划了总装机规模3500万千瓦的三个海上风电基地,东营位列其中。

距离东营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一座座高约百米的白色风车耸立在海面上,巨大的风电机叶片不停转动,将清洁绿电源源不断汇入电网。

2022年10月,全国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正是从这里发出。

陆上、海上,“大风车”转出强劲“绿电”。2023年,东营市风电装机达249.01万千瓦,全年风电发电量49.96亿千瓦时。

除了揽“风”,还能借“光”呢!

“东营也是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年均光照时间达1400小时,适宜光伏发电项目开发。”朱新列举起近年来上马的光伏项目:山东省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0MW渔光互补项目去年7月实现并网发电;建成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十四五”开发计划中首个并网项目——河口区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1000MW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计划年内并网发电……

这还没完,还能向地下要“热”!

东营拥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已探明中深层地热资源总量376万亿兆焦耳,折合标煤128亿吨,约占全省30%,开发利用条件成熟、发展潜力大。

就在8月15日,山东省最大的单一区域地热供暖项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供暖项目正式开工,采用“取热不耗水+无压回灌”技术,攻克砂岩回灌的行业难题,实现了“边取边还”的循环利用。

该项目可实现全区1480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全覆盖,不仅每年可减少财政补贴资金约1亿元,预计每年还可减少标煤消耗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万吨。

“在我们这儿,每一缕风、每一束光、每一滴水,都能转换成绿色产业呢。”朱新说。自去年6月起,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照耀下的东营渔业光伏阵列。

“风窝子”“白土地”里长出绿色产业集群

东营垦利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老十五村盐碱滩涂地上,一片片海参池内,整齐地矗立着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

这个“渔光互补”项目,就是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可别小瞧了它,它每年可提供清洁电量11.21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7.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2万吨。

“海参怕晒,上面遮着光伏板,就像给它们撑了遮阳伞。”该片养殖池塘负责人玄令冬的比喻很形象。

眼下,该项目正以光伏循环经济为核心,以高效渔业经济为支柱,以农家旅游度假为辅助,将盐碱滩涂地打造成光伏渔业、文旅观光、乡村振兴等多种产业融合的综合型示范园区。

只有“链”起产业来,才有好前景。

8月22日,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内机声隆隆,生产正酣。

谁能想到,两年多前这里还是白茫茫的盐碱荒滩!

2022年4月,该产业园开工。同年12月,首个项目就已投产。目前,园区已签约落地产业链项目35个,总投资达268亿元。

产业园建设之初,作为招商团队中的一员,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汇产业发展集团产业二部部长杨磊和同事们曾全国各地找项目。可就在与企业洽谈项目落地时,发现不少企业都有顾虑。

“海上风电机组是超大超重超宽的,运输需要依靠码头。广利港区只有6个5000吨码头,停放大型船舶就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后续大兆瓦海上机组的发运需求。他们希望能有个1万吨的专用码头。”杨磊说。

建!

今年6月30日,山东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二期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年吞吐量达65万吨,可满足150套风电装备装船出海。

“有了万吨级码头的助力,众多海上风电的上下游企业都来落户了!”杨磊说,随着产业链越来越完善,招商时很多企业一听就动心了。

现在风电产业一路高歌猛进,未来市场出现饱和后怎么办?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未雨绸缪,提前上了“双保险”——一是超前布局测试认证基地,二是超前实现废弃风电叶片的回收与无害化处理。

“我们建设的大型风电机组开发创新与测试认证基地,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测试基地,并且由于风力稳定,海边没有遮挡物,可以在陆上模拟海上环境进行测试,成本大大降低。”杨磊说,测试基地还未正式投用,他们手里已经有了10多个订单。

废弃风电叶片的回收与无害化处理是世界性难题。目前,破碎填埋、焚烧处理是国内外普遍做法,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山东龙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靠自主研发攻克了这一“疑难杂症”。

在该公司废旧叶片资源回收利用车间,动辄几十米、上百米的“庞然大物”经过分割、粉碎、筛分、挤出、冷却等十数道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块块长约2米、宽约1米的板材。

这些板材可替代传统木模板,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实现了废弃风机叶片循环再利用,补齐了风电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后一环。

目前,园区内20个投产项目涵盖了风电主机、叶片、桩基及塔筒、主轴、轮毂等全产业链条。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营广利港风电码头,工人在对海上风电塔筒进行吊装作业。

为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城市跨越发展提供样本

“一平方米能省好几十块呢,省下的就是利润啊!”东营牛庄镇双福花卉基地的负责人闫海强笑着说,“当初选择落户牛庄,可就是奔着它来的。”

帮他省钱的,是地热。

牛庄镇正在试点推进“清洁供暖无烟小镇”项目。该项目通过利用埋深1800—2100米地热水资源作为热源,导出后向建筑物供暖,地热尾水为附近农业大棚供暖,最后再通过回灌井回到地下增温,形成闭环。

地热能省的可不单单是钱。牛庄镇地热供暖总体可实现年减排标准煤1246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413吨。

先立后破!

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东营稳妥有序推动煤电转型,全市煤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由2020年的71.9%下降至42.6%。力争2027年底前,全市供暖燃煤锅炉全部替代退出。

发展新能源是否意味着要完全取代传统能源?显然不是。

传统能源依然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东营全力支持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增储上产,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正式揭牌,胜利东营原油库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油库”,中海油千万方原油储备基地建成投用,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正式投产。

风、光资源是“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就必然存在间歇性、波动性等短板。如何打破这一困境?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型储能势在必行。

在利津县刁口乡,一排排储能电池装置就像一个个巨型集装箱,整齐排列。这里是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也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东营津辉795兆瓦/1600兆瓦时集中式储能项目。一期项目目前已并网投运,一次充电可储存约100万千瓦时电量,最大可满足约15万户居民一天用电需求。全部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64万吨。

除了储电,东营的储气、储油、储碳产业同样风生水起。

位于垦利区的胜利油田永21储气库,目前已有两口废弃的气藏实现了“变废为宝”,成为全国第一座利用水淹枯竭气藏改建的储气库。

“从2021年开始,已经分两次注入2.38亿立方米天然气。马上我们要为试采作准备,一旦试采成功,就达到了正式投产的条件。也就是说,许许多多这种类型的废弃油井都可以派上用场了。”永21储气库党支部书记、副经理李伟说。

当下,东营市已建成储能项目10个、装机容量达114.9万千瓦时,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储能规模达到150万千瓦,加快打造全国现代能源基地、绿色储都。

您瞧,如果您对东营还停留在“油城”这一印象上,那就错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之下,“油城”正在变“绿城”,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城市跨越发展提供东营样本。(杨珂 刘笑笑 李明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