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儿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塑作品《吹糖艺人》
行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提起“泥人张”,活像是打出了一张“交友名片”,天津人都知道它,天津人都喜欢它。
天津地铁站内的“泥人张”广告
“泥人张”的故事,得从清代道光年间说起。作家冯骥才笔下文章《“泥人张”贱卖海张五》,写的就是其创始人张明山的事儿。
中学课文里“泥人张贱卖海张五”的故事
晚清时期的天津城漕运便利、商业繁荣,南来北往行人众多。张明山自七八岁起,便经常到集市上观察不同行当的各色行人,肢体语言、表情神态、服饰穿着,每一处细节从眼里到心里再到手中:和泥、揉搓、捏塑、雕饰……捏出来的泥人儿个个惟妙惟肖。
“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作品《余三胜戏装像》
近两百年风云岁月过去,如今,“泥人张”世家的历代泥塑作品陈列在天津东丽区一栋灰色小楼里。在不远处的工作区,“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挽袖净手来到案前,他的面前,是一块约30厘米高的厚泥坯。
“泥人张”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张宇“拍板”做泥塑“大型”
做泥塑,先要做出“大型”,这道工序叫“拍板”:用木质长板在泥坯上大力拍打,这看似大开大合的粗犷动作,却极考验手艺人的精细控制能力。造型已在脑中深思熟虑了许久,张宇只用几分钟,就拍出了泥塑头、肩、腰的大致比例。
“拍板”做出大型,再塑型、细雕、阴干、窑烧、修复、彩绘……这套流程张宇记不清自己重复了多少回。不过,小时候的他喜欢的却是另一种拍子。出生在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张宇从小的兴趣是乒乓球。
张宇:我小时候喜欢体育,开始是(练)乒乓球的,后来被淘汰了。那会没事干的时候我就在我爷爷家待着写作业,爷爷还做点小的山石,他会说“过来给我画画这个,你把那个做一做”,做完之后很有成就感。
张宇在制作泥塑作品《孔子抚琴》
成就感,是少年的他爱上这门手艺的起点。不过,泥塑的制作流程复杂、工序繁多,要想出师,需要更多成就感之外的东西。
- 张宇:小时候画人物脸得画一百多遍,画一遍就像水一样,干了什么都看不见。我老爸说你别着急,慢慢画,我就很烦。
- 记者:有报酬吗?
- 张宇:给钱,那时候五块钱(画完一桌子),加起来能赚二十块钱,他们工资才三十八,我能赚二十。
- 记者:大半个月的工资,爸爸还是心疼你。
- 张宇:不是,是告诉我“枯燥时一定有收获”。
泥塑制作工具
“枯燥时一定有收获”,父亲张乃英教给儿子手艺,也教给他道理。在父亲的引导下,张宇走上专业学习美术的道路。2000年,22岁的他在天津古文化街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
“泥人张”世家天津古文化街店面
六年后的2006年,“泥人张”成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六代传承人,张宇的泥塑继承了家族“塑绘传神”的特点,又在写实之外增加了写意的手法。在他看来,传统手艺的传承之道在于创新,说是“白手起家”也未尝不可。作为新一代传承人,可以粗糙、可以反叛,也可以有不成熟的地方,这才是正确的。
“泥人张”世家传承六代、历经198年
从技海学艺到走入市场,张宇也始终记得父亲教给他的道理:要让枯燥的事业变得有回报。二十多年来,“泥人张”世家开设了“泥人张”美术馆、“泥人张”店面,张宇还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办了张宇雕塑馆,在天津滨海文化中心设立了展馆。
“泥人张”美术馆
小朋友在“泥人张”店面盖章
非遗传承人、艺术家、政协委员、企业家、作家……多重身份中,有一种张宇尤为重视:教师。他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选修课,在中小学设立张宇传习室,为的是让“泥人张”和孩子们离得更近些。
天津觉民中学教师 魏洁:张宇先生给学校摆了六个作品,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去看、去感受泥人;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去了解泥人是怎么捏出来的。非遗进校园对非遗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传承。
张宇为学生开授泥塑通识课程
在张宇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肖像海报,上面写着“泥人张不仅是品牌,更是他”,甩掉品牌的外壳,做个永远“年轻”的手艺人,是他的梦想。因为比起百年老字号的名头,更重要的是,“泥人张”要永远活在人民群众中,要永远朝前走。
张宇:我们希望人们知道“泥人张”、提到“泥人张”的时候,想的是它的创作者是谁,风格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弱化“泥人张”这种概念性的品牌,真正还传统以它本来的样子。我有时跟同事说,别老说自己是百年老字号,我们活在人民群众中间,永远向前走,永远是年轻人的代表。
张宇与海报合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