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些日子,一段关于“角色扮演”的视频火上了热搜。

一位名为“莉姐”的交警,想要体验一次盲人的真实出行经历。

于是她用白色布条蒙上了双眼,在一片黑暗中,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淘宝”——一只可爱的金毛导盲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人一犬,相互依偎,彼此信任,慢慢前进,这怎么看都该是一个温馨有爱的画面。

然而,变故却很快就发生了。

在搭乘公交车的时候,他们遭到了严厉的拒绝和辱骂。

公交车司机直接站起来,指着莉姐大声说:

“狗不可以上车!下去!”

莉姐据理力争:“这不是宠物,这是导盲犬,导盲犬是可以上公交的,我有证件……”

话还没说完,就被司机粗暴打断:

“我不管你有什么证,就是不能上,你再不下去我就报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不能视的黑暗和辩驳无力的苍白,让莉姐感到深深的无助。

所有的解释都湮灭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责骂里。

僵持过后,莉姐只能无奈下车。

被迫跟着下车的淘宝,感受到了拒绝和指责,心情格外低落,趴在地板上哭了出来,委屈的模样真的很让人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最让人心寒的是,事件发生时,那么多的乘客,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们解围——大家默许了这种“赶狗下车”的做法。

导盲犬当真不能上公交车吗?

不是的。

早在2018年,公共交通就已经普及了导盲犬的乘坐资格。

这种“连人带狗赶下车”的做法,对司机来说,是失职;

对冷漠的看客来说,是失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说:“那么大一只狗放眼前,谁不怕啊。”

大家会害怕导盲犬,是因为对它们还不够了解,害怕它们具有攻击性,会伤害到自己。

未知产生恐惧,恐惧带来偏见。

而这层偏见的背后,隐藏着你根本无法想象的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一提到导盲犬,就会把它们和宠物划上等号,就会联想到“咬人”、“凶猛”、“狂吠”等各种象征着暴躁和攻击的名词。

可是你知道吗?

其实导盲犬比人类还要温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第一家导盲犬训练基地的主任助理——梁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导盲犬在中国不受到待见的状况。

她对着镜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导盲犬不是宠物。”

“它们并没有攻击性……”

说到最后,声音中已经带着哽咽。

每一只导盲犬,都是从七代无攻击记录的品种中选出来的。

换句话说,它们祖上七辈都没有过任何攻击同伴或者人类的行为,才能进入候选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那些可能隐藏在基因里的暴戾,早在它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筛选掉了。

在这一个环节里,就已经淘汰掉了大部分的狗狗。

这还不够。

出生以后,会有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性格评估,评估合格的狗狗还得再经历二至三年的训练,彻底磨去它们的攻击性。

先天筛选再加上后天训练,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导盲犬伤人事件的原因。

而筛选出的导盲犬,其训练成功的概率也只有25%,这意味着,每一只能够持证上岗的狗狗,都是千锤百炼过的优秀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经看过一段视频:

有只导盲犬的尾巴在公交车上被人狠狠踩了一脚,它也只是“嗷呜”地嚎叫了一声,然后乖乖躲进角落里藏起尾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典型的一起案例,发生在2014年8月。

在日本崎玉县,一只名为“奥斯卡”的导盲犬在引导主人上班的途中,遭到不明人士的蓄意攻击——被刀捅出了一个深达一公分的伤口。

即便如此,奥斯卡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凭着极强的忍耐力把主人安全送到了公司——因为导盲犬接受到的训练是:

除非是传达危险的讯号,否则不能向服务的视障者发出声音。

到了公司后,同事们发现狗狗全身都是鲜血,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才赶紧把它送往医院救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边流着血还要一边坚持着走下去,那该得多疼啊。

就算是作为人类的我们,也没办法在带有那么大伤口的情况下,还一声不吭地圆满完成工作吧。

面对采访时,奥斯卡的主人哭着对大家说:

“因为它没有攻击性啊,所以人家伤害它,它也不会反抗的……”

它们只有十来年的寿命,却把毕生都用来陪伴那个最需要自己的人。

这样的忠诚和温柔,不该只换来冰冷的伤害和歧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知道吗?

因为筛选条件严格、训练时间漫长,这些被人“视为凶兽的狗”,在整个中国,数量不足两百只,比大熊猫都稀少。

而中国的盲人数量已经超过了17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每九万个盲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够拥有这“第二双眼睛”。

拥有“第二双眼睛”的盲人,在出行的时候都如此不易,更不要说那些连“第二双眼睛”都没有的人了。

世间并非总是充满阳光,我们与“恶”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上曾经有过一个话题:

中国的盲道上为什么看不到盲人?

有一个点赞量很高的回答是这样写的:

中国式盲道,你永远不知道路的尽头会通向哪里。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人行道上的盲道:

为了增加道路的“美感”,百米的距离设置了35处“Z"字形转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一百米,要拐35个弯,光是看着都觉得累。

很多盲道直接就被占用了,你永远不知道,迎面撞来的是自行车还是一堵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这令人心惊的“死亡盲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操作是不是很魔幻?

不仅仅是盲道,很多公共设施的设置对残疾人也是十分不友好。

根据调查,我国现有8500万左右的残障人士,占总人口的6%。

而我国本科生仅570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4%。

有趣的是,我们感觉满大街都是本科大学生,可是却很难看到残障人士的身影。

因为“出行”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挑战。

被当做杂物间的无障碍卫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银行门口的急速轮椅坡道,直接被玻璃门堵住了,形同虚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满是锯齿设计的“无障碍通道”,轮椅根本没办法在上面通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教师李迪华,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说道:

“每年,我都会和学生一起租上轮椅车、拐杖、婴儿车,穿公园,走大街。

我发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公园,寸步难行。”

没错,寸步难行。

所以,我们很少看到残疾人,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太少。

而是因为,他们的每一次出行都如同历劫。

他们,是被迫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的另一群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莉姐和公交车司机争执的过程中,有一位乘客直接站出来对她说:

“你干嘛非得在这里耽误大家时间?”

这句话真是让人心寒至极。

我们需要改善的不止是硬件,还有人心。

即使是到了被称为“文明社会”的今天,大家对于残疾群体的歧视,也从未彻底消失过。

盲人在搭乘交通工具时,直接被推下车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交车没有配备无障碍设施,大家的态度却是:

“搞那个没用,坑司机也坑乘客,浪费大家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侮辱性的称呼从未间断过:“残废”、“死瘸子”、“弱智”……

在克服生理不便的同时,还要扛住心理上的重压,这对残障人士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

设施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使得大部分残障人士,至今仍不愿、也不敢大大方方地上街。

因为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他们自己本人,都觉得残疾人就应该乖乖呆在家里,不应该随便出去给别人添乱。

可是,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自由享受阳光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残疾的人群,只有残疾的社会。”

从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

对待残障人士,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拒绝

他们的遭遇并非与我们毫不相干,我们也并非只是这些故事外的冷漠看客。

我们也会有不再年轻的那一天。

我们也会有垂垂老去,成为弱势群体的那一天。

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谁都不会想看到,自己和“累赘”划上等号。

所以,接纳他们,也是在接纳未来的那个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