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楼市寒冬的不断延续,随之而来的裁员、降薪,以及还不上房贷的焦虑,使得不少中产在如今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感到比乞丐还要贫穷——《房价暴跌的背后:中产阶层为何比乞丐还不如?》。

现在,老家伙们迟迟不离开岗位,年轻人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这就不由人想到一个问题:

而今天,在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日益难堪的背景下,是否有可能让当代大学生再度“上山下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个世纪,“上山下乡”运动,使得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被迫离开城市、走向农村,以求就业和生活的出路。

它是小农社会的产物,是要把大量无职业、无归宿、无所事事的青年人消化到广袤天地里去的一场闹剧

这场闹剧所引发的工作、生活、伦理上的严重后果,真的是罄竹难书。

那么这场闹剧,在当前还会发生吗?

我们分五点来分析。

1

农村还有回去的必要吗?

没必要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

可能对于极少数有志于农业研究或农村创业的人来说,还有必要。

但对年轻人的主体来说,他们将越来越多地远离农村、融入城市。

况且现在,农村已经不是那片田园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力大大减弱,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

让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返乡”,除了破坏地球,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况且,现在年轻人对“种地”这种传统职业兴趣寥寥。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早已经由农业主导转向城市和工业主导,社会不再需要大量劳动力回到农村。

更关键的是,谁愿意离开城市的便利回到乡村呢?

你愿意吗?

2

经济模式已经彻底改变。

回到上世纪的上山下乡?

这个念头本身就充满了时代的错位感。

今天的中国已经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智能化,经济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农村是经济发展的支点,青年下乡,在理论上还可以为国家发展贡献劳动力——虽然在实际上未必有这个实际效果。

而现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产业才是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新引擎”。

现代农村根本没有容纳海量低技能劳动力的能力。

就算要发展现代农业,那也只要少量高科技人才,即可打理大片农野。

想象一下,把百万大学生扔进田间地头,这场景堪比科幻电影,既不符合逻辑,也不切实际。

如今的中国经济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而不是一群不懂农业的青年去“种地”养活国家。

3

青年们的梦想何在?

如果真让当代大学生“上山下乡”,这恐怕是把他们的理想和未来都一脚踢开了。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有了更高的职业期待:

他们希望在城市里找一份高薪工作,甚至创业改变世界。

农村对他们来说,更多是回忆中的“绿水青山”,而不是未来的就业选择。

未来,更多人口将向着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集聚。他们将在那里工作和生活。

而该线西部大量的地区,将回归绿水青山的定位,减少人口对它们的破坏。

这对我们整体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说,现代教育培养的大学生,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力。

许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期待从事高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工作,以及大量应时而生的新兴行业,而不是回到乡村去做一名农民。

如果强行“上山下乡”,恐怕只会让这些年轻人倍感挫折,这也与国家的就业政策背道而驰。

4

社会的观念也早已改变了。

上世纪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今天的中国社会更加重视个体自由、尊严和权利——相对那个特殊时代而言。

强迫大学生下乡,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也有违当今政府倡导的自由就业、市场化竞争等理念。
更严重的是,这会引发青年群体的剧烈反弹,导致各种重大风险。

现在的社会期望,是通过经济政策刺激就业,扶持创业,推动职业教育,而决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行政手段来强制安置他们的劳动岗位。

这一点,现在绝对走不通了。

不能再把大量青年当猴耍了。

任何强行让大批青年“上山下乡”的做法,都会在社会上引发极大争议和强烈抵触。

5

数字经济才是未来。

中国的未来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而不是农业。

国家更倾向于发展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

与其让大学生下乡去“种地”,不如引导他们进入这些新兴产业,推动社会进步。这才是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方向。

青年强,则国强。

年轻人,是要注定在未来的新兴行业中大展身手的。

结语:

总的来说,返乡、下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谓“上山下乡”绝不再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今天,国家应该做的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不是把他们“放逐”到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的教训,绝不可不吸取!

(全文完)

既无风雨亦无晴——评论时事,闲话经典,戏说古今。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