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神州大地上的所有人来说都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有太多的故事,这一年有太多的社会话题。
如“罩夕相处、疫往直前、宅经济、硬核、报复性消费、散装江苏”等一些新时代词汇。前面几个新词汇还挺好理解,那么“散装江苏”是怎么个事儿呢?
“散装江苏”是真的“散”?
说起这个词的由来,最开始广为人知的就是2020年初的疫情原因。当时的其他地区都是以“省级”为单位响应着,唯独江苏省有着特殊的现象,他们则是以“市”级为单位启动响应,甚至还出现了“县”级的情况。
因此,被广大网友调侃,“散装江苏”便由此成为热门新词。
其实这个并不是“散装江苏”真正的由来,江苏省以长江为界,划分出苏南,苏北,苏中三个区域,自然也就形成三个地方的不同民系。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样泪汪汪。同为一方水土的人,出门外遇到是应该情投意合,浓浓的乡情之感。可是,江苏省是个例外,以这三个区域为分界线,划分了三个势力,他们彼此相互看不起。
江苏省有13个地级市,从江苏省地图上看,以长江为中心,以北的城市,如徐州,盐城等,这些城市的居民像正经北方地区的北方人。
而长江以南的城市,像苏州、常州等则是典型的南方人;当然夹在两区中间的城市,如南京、扬州等地,更像是南北的结合体。
江苏是拥有“吴文化、金陵文化、楚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地区,拥有13座历史文化古城。
如果你熟读古诗千余首,会惊奇的发现,江苏十三市,一市一首诗。如:“姑苏城外寒山寺”、“烟花三月下扬州”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感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
其实从这些诗词中你会读出不同地方文化差异;当然,如果你有幸曾走遍江苏的每个城市,切实的体验南北中区域风俗文化,就会有所感受,他们的差异不尽相同,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意思。
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江苏一切都好,不过这都是表面现象,他们只是背地里暗自较劲,江苏南部地区不将江苏北部放在眼里,苏北地区和苏南地区甚至都不将南京这个省会城市放在眼里。说到底,江苏就是“内讧”的地方,彼此互相都瞧不上。
不过,这些所谓的“内讧”也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的,闹着玩。正是遇到大事情,那还是一家人。
就如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尽管被网友调侃,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更好的完成了防控任务,各个地区争抢着要做得更好,这算是“暗自较劲”的好处吧。
虽然彼此谁都不服气,谁也瞧不上谁,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江苏就是一盘散沙,在经济共同发展上,“暗较”的好处体现的淋漓尽致。
江苏表面都是内部斗争,其实产生的是正面的影响。
先从以下几个数据来看:江苏地区发展居全国省域第一、江苏省域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前列、江苏省自2009年起,人均GDP连续居全国各省第一位、其省下辖的地级市全部位于全国百强,其中百强区、县、镇的综合实力也是居于全国首位。
从以上的数据上来看,所谓的“内讧”又有着共同发展的特征。就拿苏州来说,一直都是江苏省最为富有的城市,算是江苏的领头军,那其他地区的城市往往都会视“苏州”为目标,势必将其从该省的排行榜首位拿下。
虽说是“散装”,倒不如说是文化的差异性;毕竟这里曾是六朝故都、十朝都会的地方,群雄割据,关系复杂。
反观广东省,也是三个民系拼凑的省份,为什么不“散”呢?
从广东省的历史沿革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广东和江苏一样,也是有着不同的民系和文化的,但是广东却没有江苏那么“散”。
虽然也是三大民系盘踞,但是广东自古以来,几百年的历史变革之中,其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主体地域一直处于稳定局势,各大朝代设立的政权中心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区域变动。
明朝时期,将珠江三角洲称为广州府,这里是广府文化核心盛行之地;广州府的大规模发展,逐渐成为了广东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政治中心,而广州府人口则是全省最多。
清朝的时候,珠三角则成了十八九世纪东方的世界贸易中心,当时这里被誉为“天子南库,金山珠海”,而广州府的地位差不多从元代开始稳定了近700年之久。
基本上那个境域中的人们,都是长期在统一的行政区之中,形成了民风、风俗等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广府民系。
现在广府人所说的广州话,是粤语的标准音,在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催化下,使得以广州为首的珠三角地区成了广大广府人心中的“精神地带”。
如今的珠三角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上都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广东珠三角以外的区域,基本都要靠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来带动,而广东东部和西北地区的人们,基本上都要往珠三角地带发展。
广东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极端的不平衡状态,珠三角经济圈辐射带动除此以外的地区发展,这也使得其他地区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无法与核心地带相匹敌。
时至今日,尽管三大民系盘踞广东,但几乎人人以广府为倾向,而不是以各自地区为中心。
这说明不是广东不“散”,而是无法“散”。
结语
其实像苏广两省的“散与不散”情况,其他地区也存在;这就好比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之别,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
这种现象是社会向好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或许随着时间的见证,逐步形成“聚而不散”的新面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