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载风雨兼程,祖国大地沧海桑田。在贵阳这片80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一群追梦人。他们是建设者,用汗水浇筑乡村新貌;他们是致富领路人,以智慧开拓发展之路。即日起,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阳网携手南明区融媒体中心、花溪区融媒体中心、乌当区融媒体中心、清镇市融媒体中心、开阳县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市县两级联动报道《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咱们村里的追梦人》栏目,聚焦于勇于追梦的普通人,倾听他们的“诗与远方”,共同见证他们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的美丽画卷。

本期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阳网联动开阳县融媒体中心,聚焦“辣椒村”高寨村,共同探寻这个以辣椒产业闻名的和美乡村背后的故事。

金秋九月,火红的辣椒成熟了。每当夜幕降临,当周边村寨开始沉浸在静谧之中时,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高寨村却比白天更加热闹。村民们忙着将一筐筐火红的辣椒分拣装袋,村干部搬运装车,一辆辆货车连夜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红火火的丰收图景里,高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田超的身影总是显得格外忙碌——指导村民们采摘分拣辣椒,对接经销商及时运输出去,协调糟辣椒加工厂房安装设备……“这段时间不只是我,村里全部干部都围着辣椒产业转,就是希望带起农户种好辣椒、卖好辣椒,让大家的日子都像辣椒一样红火。”田超笑着说。

时间回到14年前,田超刚回村当村委会主任时,全村只有376米长的水泥路,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那时候的高寨村地如其名,海拔较高,地势偏远,土地贫瘠,一个字就是‘穷’。”田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俯瞰高寨村

因为拥有多年的在外打拼经历,田超清楚知道,要想壮大村集体、带动群众增收,必须得有像样的产业。于是,田超带领村干部开始探索产业发展之路。

“刚开始,市场上哪样好卖我们就种哪样。”回忆起当时,田超仍然记忆犹新。2019年,村里发动群众种植80亩黄花菜,却因采收技术不成熟而颗粒无收。最终,4名党员干部自发凑了5万元弥补农户的损失,宣告黄花菜产业彻底“凉了”。但大伙没有放弃,之后又发展羊肚菌、海参果等产业,但由于管护不到位、技术不成熟、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先后折戟,羊肚菌“堵”在销路上,海参果也“剩”下了。

“那时走了不少弯路,但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总结和吸取过去的教训就有成功的希望。”一次次失败,没有吓退田超和其他村干部,大家仍然满怀激情。

在广泛征求民意、邀请农业专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高寨村决定发展富硒辣椒产业。这一次“创业”,党员干部带头种了100多亩试验田、做了10多个辣椒品种的试验,取得初步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高寨村的辣椒种植产业

初尝甜头后,大家的干劲更足了。此时,高寨村又迎来了另外一个发展机遇。

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2022年以来,贵阳市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村民入股经营的“1+1”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高寨村是首批试点之一。试点中,高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49万元,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出资21万元,成立了村集体控股混合所有制公司——贵州开阳鑫鑫工贸有限公司,流转540亩土地发展辣椒种植产业,大胆探索“1+1”发展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党员干部和村民都成为股东,大幅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田超说,“1+1”发展方式打破了农村工作“少数干、多数看”的局面,干部、群众既是股东,也积极参与种植、销售、加工等环节,进一步提高了辣椒产业的产销水平。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在支部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下,2023年,高寨村辣椒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272万元,同比增长83.7%;带农增收104万元,同比增长55%,辣椒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高寨村不仅自身辣椒产业更上一层楼,还辐射带动杠寨、石头、久场、谷丰等邻村参与种植,共有50余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种植1200亩辣椒。

“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今年的辣椒产量还不错,有望实现再一次丰收。”田超说,接下来,高寨村将学好用好“千万工程”,在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继续推动辣椒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治理取得实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天,村里除了忙着收购辣椒外,也在积极筹划辣椒深加工,通过联合邻近的杠寨村建设一个糟辣椒加工厂,在增强市场风险抵抗能力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接二连三”。

“目前,项目基础配套已建好,糟辣椒生产线正在搭建中,待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完毕即可投入生产。届时,将有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田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辣椒烘干厂

“田支书的统筹能力、执行能力都比较强,相信在以他为班长的村‘两委’带领下,我们的辣椒产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幸福!”高寨村专职化干部汤德兵说。

策划:杨阿敏

执行统筹:杨阿敏 李远芳

文字撰写:冯成丽 刘健

海报设计: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