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采收效率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益与市场的稳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机采棉已成为现代棉花生产的重要方式。然而,机采过程中如何有效减少损失,提高采收效率与质量,是每一位农机手和农业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机采棉机采时如何减损,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一、前期准备与田间管理
1. 清理杂草与杂物
机采棉前,首要任务是彻底清理棉田内及周边的各类杂草和杂物。杂草不仅可能影响棉花品质,还可能缠绕采棉机部件,增加故障率。同时,捡拾并清理田间的残膜、残杆、滴灌带及化纤编织袋等,确保田间环境整洁,减少杂质混入棉花,提高籽棉品质。对于倒伏较为严重的棉田,还需进行有效的人工分行,以保证采棉机能够顺利分行采摘,减少因分行不清导致的漏采和损失。
2. 控制田间水分
在采棉机采收前10天内,应严格控制棉田水分,禁止进水、跑水,防止陷车造成机采时间延误,确保采棉机及运花车辆的正常工作。良好的田间排水系统也是减少机采损失的重要保障。
3. 合理选择采收时机
机采棉的采收时机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当棉田脱叶率达到93%以上,吐絮率达到95%以上,且吐絮棉铃离地高度达到20厘米以上时,为最佳采收时机。此时棉花抗倒伏能力强,吐絮适中,不易夹壳,机采损失率较低。
二、机采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1. 制定合理行走路线
采收前,应合理规划采棉机的行走路线,尽量减少跨播幅机采,以降低撞落损失。对于倒伏棉田,应采取与倒伏方向相向的方式进行采收,以提高采收效率。
2. 控制作业速度
田间作业速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为3-5km/h。过快的作业速度容易导致采净率下降,增加损失;而过慢的速度则会降低采收效率。因此,机手需根据棉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作业速度。
3. 保持直线前进
采棉机在作业过程中应保持直线前进,避免频繁转弯和急停急起,以减少棉花撞落和机械磨损。同时,机手应确保操作规范,不漏采、不重采,提高采净率。
4. 监测棉花回潮率
箱内棉花回潮率是影响采收质量的重要因素。当棉花回潮率大于10%时,不应继续采收,以防棉花过度潮湿导致霉变。对于某些高效采棉机,如约翰迪尔7760型采棉打模一体机,其采收时间应控制在上午11点至晚23点(正常天气),以保证棉花回潮率在合理范围内。
三、机手培训与装备提升
1. 强化机手培训
机手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直接影响机采棉的减损效果。因此,应定期组织机手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邀请专家讲解棉花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包括采棉机安装调试、操作驾驶、维护保养、收获作业质量标准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机手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2. 提高装备质量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生产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提档升级。加快淘汰老旧采棉机,鼓励企业研发先进适用的采棉机型,如凯斯620、凯斯630、迪尔7660和CP690等,这些机型在采收过程中浪费少、采摘质量高。同时,加强农机试验鉴定监管和采棉机质量调查,确保装备质量可靠。
四、创新采收模式与技术应用
1. 人力与机械相结合
针对机采棉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尝试将人力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收。例如,在棉花吐絮初期,可以先组织人力采摘棉株下部1~3台棉铃,这些棉铃由于坐龄时间长、果柄脆弱,容易被机械碰掉造成浪费。而中上部棉铃则可由采棉机完成采收。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机械损失,还能提高采收效率和质量。
2. 精准施用脱叶剂
对棉田进行精准施用脱叶剂处理,使棉株尽快脱叶成熟。通过合理控制脱叶剂用量和施用时间,可以减少脱叶剂对棉花品质的影响,同时提高机采棉的采净率和品质。
五、总结与展望
机采棉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损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前期精细的田间管理、机采过程中科学的操作控制、机手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装备的不断优化升级,我们能够显著减少机采棉过程中的损失,提升采收效率与棉花品质。
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入,机采棉产业将迎来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变革。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棉田监测,实时掌握棉花生长状况与成熟度,为精准制定采收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开发智能采棉机,实现自动导航、智能调速、精准采摘等功能,进一步减少人为误差与机械损失;建立棉花采收质量追溯系统,确保从田间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控,提升消费者对棉花产品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广绿色、低碳的机采棉生产模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土壤与水资源的健康,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总之,机采棉减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户以及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与持续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方携手并进,机采棉产业将步入一个更加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重要力量。
热门跟贴